周幽与褒姒。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21:2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02:17
------褒姒原是一名弃婴,被一家大户姓褒的收养,在褒国(今陕西省汉中西北)长大。
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褒国君主褒珦(也是周国的大夫)因直谏周幽王驱逐赵叔带一事,惹得周幽王大怒,被囚入牢狱,一关就是三年。褒国族人知道周幽王好美色,就献出名震一方的美人褒姒,献于幽王。
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褒姒虽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没笑过,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有个佞臣叫虢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馊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一时间,狼烟四起,烽火冲天,诸侯一见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都带领本部兵马急速赶来救驾。到了骊山脚下,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一看是周幽王和褒姒高坐#台上饮酒作乐。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了大家,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取乐。诸侯们始知被戏弄,怀怨而回。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如同儿戏一般,觉得十分好玩,禁不住嫣然一笑。周幽王大喜。
幽王对褒姒更加宠爱,竟废去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之父申侯十分恼怒,联合缯国、勾结犬戎进攻周朝都城镐京。幽王烽火报警,但各国诸侯害怕再次被戏弄,都没有发兵前来勤王。镐京被攻下,幽王带褒姒逃到骊山山麓被戎人杀死,褒姒被掳(一说被杀)。西周灭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03:35
就知道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命令手下的人把狼烟点着,四方诸侯看到了狼烟以为是有战士,所以纷纷快马加鞭赶来,先到的诸侯知道这是在戏弄他们之后很生气,然后往回走,这时后到的诸侯军队便与打道回府的军队相撞,人仰马翻,这时候的褒姒才微微一笑。大致就是这个意思吧,可是我们不知道褒姒这个女人她为了什么而笑,是真正的开心还是嘲笑周幽王的幼稚可笑,一国之君,为了她一个女人,戏弄了他手下所有的诸侯,引得怨声载道,诸侯共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8 05:10
载周幽王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其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他从不理朝政,成天寻欢作乐,为求美人一笑而做出荒天下之大唐的“烽火”事件是为极致。从这些记载上看,幽王本是个宿花眠柳、夜夜**的风流帝王,但褒姒的出现改变了他对爱情的态度。从见到褒姒的第一眼起,周幽王就像受到雷击一般,浑身冰凉四肢发麻,褒姒那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清丽绝俗如同一粒子弹击中了他,让他顿时从混沌中苏醒过来,意识到过去的所有行为只是一场儿戏,爱情从这一刻才真正降临到他的身上。他深刻地觉悟到今是而昨非,并真正懂得了一个人向世界的不断索取其实只是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和唤起别人留意到自己的存在,这种索取实质上是一种四海无知音的大寂寞与大孤独,只有得到了自己的真爱并为她而活而精彩才是真正的生活。
也许在普通人看来,这种一厢情愿的示爱方式无异于单相思,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未必会有此耐心,更何况贵为一国之尊的天子呢,按理说,君主是永远也不会缺少女人的,三宫六院加上三千佳丽,纵然仍及不上一个褒姒之美,但其中善度君意者必不为少,曲意承欢者大有人在,她们至少会比一个永远落落寡欢的病态美人要有趣得多。可周幽王却偏偏视天下佳丽如粪土,谁又奈何他得?
横话可一不可二,事实上褒姒之美,确是凡俗之辈所无法比拟也不配欣赏的。褒姒之美,天生丽质倒在其次,最可贵的是她那种与世俗永远融不到一块来的落寞,那可是先知与圣徒才具备的品质啊。还有她那份但有生命存在便亘古不化的浓浓哀愁活脱脱一个感伤诗派的远古先驱与精神领袖。动不动轻蹙含烟春山眉,不经意滑落断线珍珠泪;秋波漾处,已是草木凋落,白云苍狗,兰麝吐时,但见桃花依旧,人事皆非。这是何等样的一个**啊!何以她不假辞色而惊雷滚滚?何以她阗寂无语而万言皆废?何以她并不发号施令而万物都甘愿臣服?何以她并不施以恩惠而天下俱为之倾倒?
周幽王十分为难:自己的这个宠妃褒姒,论容貌当然是天下一等一的美女,可就是不爱笑,自打进宫之后,还没有见过她一展欢颜。
褒姒的身世,是中国史上第一部,也是第一流的荒诞派小说。
大概是夏朝的末代皇帝桀在位的时候,有一天有两条龙栖在院子里,说:“我们是褒国的先君。”夏桀赶紧让太史占卜,结果,杀、赶走、留下来都不吉利,吉利的是把龙的唾液收藏起来,这是龙的精气所在。于是夏桀“以简策之书告龙”,二龙离去,留下了唾液。夏桀把唾液装在匣子里,兢兢业业地珍藏起来。夏亡后,此器传给了殷;殷亡后,又传给了周。历经三代一千余年,皆视之为禁忌,无人敢打开。至周厉王末年,周厉王好奇地打开了这个匣子,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结果龙的唾液既没有蒸发,也没有凝固,遍流庭院,一发而不可收拾。周厉王万般无奈之下,找来一大群妇女*鼓噪,除魔驱邪。那唾液遂化作“玄鼋”(鳖),潜入后宫。一个年轻的宫女劈面遇见了这只玄鼋,像所有圣人的母亲一样,心中感应,若有所动,长到出嫁的年龄就奇怪地怀了孕,因此被囚禁。这一胎怀了四十年,直到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在位的时候,才生下一个来历不明的女婴。因为是“无夫而生子”,生得又旷日持久,宫女顶不住来自朝野的*压力,恐惧之下,把这个女婴随便扔到了路旁。周宣王时,国势已经衰落,国运相应地也就被奇异的事件所笼罩,甚至于有童女到处传唱着一首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桑木做成强弓,细草编成箭袋,周王国不再存在(柏杨译文)。周宣王听到后,立刻下了不准贩卖“檿弧箕服”的禁令。谁知事情就有这么凑巧,恰巧有一对夫妇在贩卖这两件东西,周宣王派人把他们抓起来,要砍他们的头。夫妇二人连夜逃亡,途中,恰巧在路旁看见那个宫女抛弃的女婴,正在夜啼,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二人动了怜悯之心,遂收留了这个弃婴。此后,夫妇二人一路逃亡到褒国,以卖饹为生,在褒国定居下来。那个弃婴也渐渐长大,出落得花容月貌,养父母给她取名叫褒姒—姓姒名褒。姓姒是追溯到夏朝褒国二君化龙吐涎之事,夏朝国姓为姒;名褒是为了纪念她在褒国保住了小命,获得了新生。
在《史记·周本纪》中,治史严谨的司马迁不仅罕见地记载了这件荒诞不经的“怪力乱神”之事,而且记载得非常详细,前因后果,不惜笔墨。此中心态大堪玩味。
此后,故事的进展迅速起来。
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继位,这位著名的亡国之君,同所有的亡国之君一样,残暴,昏庸,淫荡,不顾百姓死活,遍选天下美女充实后宫,重用佞臣虢石甫。朝中大臣、褒国国君褒珦的劝谏之言非但不听,还将褒珦下狱治罪。褒国为了营救褒珦,遂进献美女褒姒,以赎其罪。果然,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8年),一见到褒姒的美色,周幽王就惊为天人,放了褒珦不说,还在褒姒生下儿子伯服之后,废掉原来的皇后申后和太子,“以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周幽王爱煞了褒姒,百般取悦美人。褒姒不爱笑,周幽王在佞臣虢石甫的撺掇之下,居然想出了“烽火戏诸侯”的著名“奇计”,在骊山大举烽火。待各路诸侯快马加鞭赶来勤王,才发现是一个*。看到诸侯们劳累、困惑继而愤怒的表情,看到山下万马奔腾、人仰马翻却无功而返的尴尬场景,褒姒毫无心肝地大笑起来。一而再,再而三,周幽王兀自陶醉在美人开颜的喜悦之中,哪里料得到“一笑倾国”啊—被废的申后的父亲申侯,联络缯国和西夷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再举烽火征兵的时候,屡屡受骗的诸侯再也不上当了。“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西周灭亡。
褒姒做了犬戎的俘虏,下落不明,但是她却替母亲,那个历周厉王、周宣王两朝,命运乖蹇的宫女复了仇,宣判了西周的死刑。褒姒不笑,并非生理性的毛病,也许是因为被弃的悲惨身世,也许是因为复仇之神的青眼相加—总之,这个故事以荒诞派小说起始,以正史记载的西周灭亡结束,真实与怪诞,交缠在一起,呈现出奇异的双重面貌。
但是太史公司马迁,在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著作中,为什么如此详细地记载明显怪诞的故事呢?综观《史记》全书,类似的情节可说绝无仅有。
天汉二年(前99年)秋,汉武帝派乐人出身的外戚、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李陵带领五千兵出居延海以北,迎击匈奴,被匈奴单于以八万兵包围,而李广利不派援兵,李陵血战后“遂降匈奴”,汉廷震动。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说:“陵提步卒不满五千……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游说,是为了诋毁李广利,遂“下迁腐刑”。司马迁受此奇耻大辱,在蚕室里立下决心:忍辱完成《史记》。
前92或93年,司马迁出狱,任中书令。这时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的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写了名垂千古的《报任安书》,不仅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著名论断,不仅表白了“发愤著书”的苦衷和决心;尤其重要的是,在前98年汉武帝“族陵家”,李陵案已成铁案的情势下,司马迁明知给狱中的任安写的这封信,必会上达天听,还是委婉、然而坚决地再次实现了替李陵的辩护:“身虽陷败彼,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而且,顺便讽刺了大臣们和汉武帝的丑态:“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可以想见,司马迁一而再,再而三地为一个投降异族的“汉奸”辩护,必定抱着某种坚不可摧的信念。而他自承的“发愤著书”,乃“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报任安书》)—讲述往事是为了排解郁结,是为了抒发孤愤,那么,不厌其详地讲述褒姒循环复仇故事的奇异细节时,太史公一定也满怀着复仇的冲动和快意;只不过,褒姒的一笑倾国,是为了母亲那突如其来的旷世哀怨,而司马迁,是为了自己那羞耻的残疾之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