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09 05: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31 06:18
清廷陕甘分闱和甘肃举院的兴建,为当时朝廷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对促进兰州乃至甘肃的科举考试,开启了甘肃一时之文气,对甘肃文化教育事业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光绪元年(1875年)秋,在新建成的甘肃贡院里进行了陕甘分闱后的第一次乡试,应试者三千人,青年才俊安维峻中解元,光绪六年(1880年)考中进士,传为一时佳话。光绪二年(1876年)左宗棠又奏准清廷允许甘肃每科增加10名举人,自此每科乡试,甘肃可考取40名举人。此后,从光绪六年(1880年)至二十九年(1903年)甘肃举院共选取646名举人赴京参加会试,考中进士116名,其中兰州地区考中31名进士,特别是光绪十八年壬辰科有同榜进士柴朴、孙尚仁、王树中、刘积义等4人,光绪二年的丙子恩科、光绪三年的丁丑科、光绪六年的庚辰科、光绪二十年的甲午科、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科、光绪二十九年的癸卯科,以上每科都有3名兰州进士荣登皇榜,这在全国来说都是少见的。对地处西陲的兰州来说,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这些兰州进士中,既有抵御外敌以身殉国的颜履敬,以死谏诤的御史吴可读,“陇上铁汉”安维峻,一代名师甘肃名人水梓,“文坛泰斗”张国常,一代名医秦霖熙,兰州翰林、五泉山人刘尔炘,也有积极参与“公车上书”的王世相等一批与时俱进的精英人物,至公堂走出的甘肃名人还有求古书院山长天水刘光祖、兴办实业的河州邓隆等。在风云激荡的年代,这里的学子也为国家兴亡奔走呼号,“公车上书”就有甘肃的61名举子。陕甘分闱和甘肃举院建立后兴起的大批兰州籍科举人物,在典籍整理研究、文学创作、学术的交流传播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弘扬甘肃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因为在古代,科举制度决定着一切,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必然要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来实现。无论升官还是发财,这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为了甘肃、青海、宁夏的秀才们就近考试,省去盘缠路费,免去长途跋涉的劳苦就近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这里设立了举院,增加了举人的名额,同时许多读书人因此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因此,说甘肃举院推动了甘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文化名人一点也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