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6 22:1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23:45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湖北黄州。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苏轼,奏苏轼移职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前苏轼的作品重点还是放在朝廷上、国家大事之上,*上。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作品题材风格有了明显的转变,百姓疾苦,忧国忧民,游山玩水成为了新的题材。
前期苏轼的风格以豪迈、气势磅礴著称。在历经了乌台诗案后,苏轼的风格有了一丝婉约的味道,也多了怀念的味道,更加关心自身及周边的亲友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台诗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23:45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这个事件而被贬官到了湖北黄州。
乌台诗案发生的时间是宋神宗年间,乌台借指御史台,之所以这样借指,是因为御史台内有许多柏树,而柏树上有许多乌鸦将家安在其上,久之人们提起御史台,也就用乌台代替了,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之所以将御史台成为乌台,是因为御史的不作为,御史所说的话就如同乌鸦叫一般,极具有讽刺意义。
在元丰二年,苏轼因贬官至湖州,在临行期间发了几句牢*而被御史参奏认为其诽谤谩骂,包藏祸心。为了能够定罪于苏轼,御史们找出了苏轼大量的诗词,并从中去挑出他诽谤朝廷的字句,为此苏轼被押送至乌台受审,在狱中苏轼吃了不少苦。在王安石等人的保全下,苏轼并没有被判处极刑,乌台诗案的结局以苏轼再次被贬告终。
扩展资料:
苏轼受"乌台诗案"之苦 受挫后写出最美"月光曲"
公元1083年,即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受“乌台诗案”之苦,被贬黄州。此前,苏轼没有这样受挫过,到黄州的时候,他还处在*伤口的阶段。
然而,那一晚,阴历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温柔的月光走入苏轼栖身的屋舍,向他发出邀请。任何一个有才情的人,都不能拒绝月光的邀请,于是,伤口还在作痛的苏老师披衣起床,走入了月光的怀抱,把自己的人生全交给月光去*,“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多么美好的月光,抚平了人生的所有伤痛。月色中的当下才是最真实的,苏轼的痛苦在这里升华了,他因此感到了快乐。而快乐的进一步延伸就是分享。他想到了在承天寺的朋友张怀民,也贬谪在此地,就把这位朋友喊了来,两人一起在庭园中,在月色中散步。
苏轼老师在人生最伤痛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最美的月色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像水一样澄澈,庭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投射下来,好像水草交错。月光的清晰和水光的质感融合在一起,空灵透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台诗案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苏轼受"乌台诗案"之苦 受挫后写出最美"月光曲"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23:46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了湖北黄州。
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团练副使。
在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李定等人曲解了苏轼以前写的诗词,并对苏轼严刑拷打。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结果苏轼被抓进乌台,被关4个月。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扩展资料:
乌台诗案是一场*,被告是中国的大文豪苏东坡,因其诗词的字里行间内透露着藐视朝廷的意思,新进派们发起了运动,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最终苏轼并没有被处以极刑,而是被再次贬官流放,从湖州流放至黄州,但为苏轼求情者均有所牵连,如驸马王诜、苏轼的弟弟苏辙等。
其次,乌台诗案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大文豪,有许多人钦慕苏轼的文采,就连新派的变法者王安石,对苏轼都抱有深深的惜才之心,王安石也曾上书宋神宗希望不要对苏轼处以极刑。除此以外还有宰相、曹太后等多人劝阻。
二、宋神宗本人也并不赞成处斩苏轼,在乌台诗案的处理上,宋神宗本意也是希望给其一个教训即可,并未曾想取苏轼性命。
三、宋太祖留下来的祖训,除了出现叛逆造反的大臣以外,朝廷不斩大臣,苏轼虽然是一代大文豪,但他同样也是宋神宗时期的一名大臣。
从乌台诗案可以看出,北宋朝廷的刑罚整体而言还是较为宽松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台诗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7 23:46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