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散文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6 18:2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0:35
应该是方苞、姚鼐和刘大櫆(能在清代并称三位散文家ms只有他们了)
桐城三祖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他们三人则被尊为“桐城三祖”。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方苞
方苞(1668-1749) 清代散文家。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五十年,被牵连进戴名世《南山集》案入狱。赦出后隶汉军旗籍,入直南书房。累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曾写《狱中杂记》,揭露当时司法制度的黑暗与残酷,具有现实意义。他是桐城派散文的创始人。提倡写古文要重“义法”,重“清真雅正”。他在行文时始终以此为宗旨,文章写得雅洁精练,没有支蔓芜杂的毛病,开创清代古文的新风貌。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和唐宋散文,因而发表很多文章反对黄宗羲、颜元的反程朱理学的思想,在当时影响极大。著有《望溪先生文集》18卷,《集外文》10卷,《集外文补遗》2卷。
“义法”:所谓“义”,即“言物”,所谓“法”,即“言有序”。“义”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法”指文章的形式技巧。方苞要求文章的形式服从于内容,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章语言要做到“清真雅正”和“雅洁”,去掉“冗辞”,直到“一字不可增减”。 “义法”说,涉及文章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诸问题,对形成有益的文学理论,有积极的意义。
刘大櫆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今汤沟镇陈家洲人。
大櫆受教于同乡吴直,才华出众。20多岁以布衣入京,方苞见到他的文章,极其叹服说:“如苞何足算哉!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并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年)、十年,两次参加考试都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
大櫆师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许;他又是姚鼐的老师,故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大櫆虽出方苞之门,但文风不同,方苞深于经学,对文章提倡义法,用笔严谨,简明确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韵,博采《庄》、《*》、《左》、《史》、韩、柳、欧、苏之长,才气雄放,波澜壮阔。形成“日丽春敷,风云*”的风格。不仅如此,大櫆对“阳湖派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0:36
清初散文,一方面存在晚明小品的遗风,不仅张岱的许多小品文实际是作于清初,金圣叹、廖燕、李渔等也有类似的创造,但文坛的主导方向,是在理论上恢复唐宋古文的传统,而在创作上愈加偏狭。其中的代表人物,是侯方域、魏禧、汪琬。但这三人影响有限,直到以程朱理学为内核的桐城派出现,才算真正建立了清代正统“古文”的阵营。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是康熙朝的方苞、刘大櫆和乾隆朝的姚鼐。桐城派古文是对明末离经叛道和文体解放的散文的反拨,是比唐宋古文更强调为封建*服务和更为程式化的文体。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