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真实的相貌到底长什么样 朱元璋鞋拔子脸画像是怎么来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08 13: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4:20
明太祖朱元璋的相貌,早在明代中后期就存在着不小的争议。根据现存流传的朱元璋画像,主要存在着两类截然不同的风格:一怪一俊。其中的一张奇丑无必,典型的“鞋拔子脸”朱元璋画像在民间广为流传,但这绝非朱元璋真实的样貌,几百年来不了解多少人被这一张画像给骗了。
(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的朱元璋形象)
去年热播的历史大剧《大明风华》,居然把民间流传的这一幅“鞋拔子脸”朱元璋画像复制到了剧中,让不少观众心里实在难以接受,引发网上一片吐槽之声。剧中明成祖朱棣于梦中见到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只见他缓缓一个转身,不仅把剧中的朱棣吓的一脸惊恐,也把屏幕外的无数观众吓得不轻,不少观众纷纷在各大平台吐槽,认为制作方不尊重历史,是在贬低朱元璋的相貌。
这段让不少观众做恶梦的剧情,几乎是神还原了网上流传超广的“鞋拔子脸”朱元璋画像。剧中的朱元璋眉毛上扬,鼻子又尖又耸,表情狰狞,痩脸尖下巴,毫无美感,甚至还带有几分恐怖感,看的让人鸡皮疙瘩都出来了。
朱元璋传世画像,目前有多达十几幅,但这些画像差距之大,实令人真伪莫辩。这些画像可分为所谓圆脸像(正相)和长脸像(异相)两类。哪一类画像才是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至今学术界仍未达成一致。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太祖坐像》,此为中年时期的朱元璋画像)
在朱元璋传世画像中,圆脸正像与长脸异相所展现出来的一俊一丑风格,与画风完全是两极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太祖坐像》和《明太祖半身像》在当代流传极广。两幅画展现了盛年时期和晚年时期朱元璋的庄严容貌,可谓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慈眉善目、不怒自威,相貌堂堂仪表不凡,较为适合我们心目中的朱元璋形象。
不过,与庄严肃穆的圆脸正像相反的是,朱元璋的长脸异像几乎是在丑化这位开国之君。据清代胡敬所撰《南薰殿图像考》,当时北京紫禁城的南薰殿中,藏有明代帝后图像共计63帧,其中立轴28幅,册页35张。而画像最多的就是朱元璋,他一人就占到了13幅。这13幅画像中,适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仅有两幅,即所谓的圆脸正像。其他11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质:额头、下巴、两颊皆突出,立眉深目,胡须浓密,隆鼻如蒜,拱嘴如猪,呈所谓“五岳朝天”之状,同时脸上布满麻点。电视剧《大明风华》几乎是完整的再现了这些画像中朱元璋的相貌,一在屏幕亮相便惊到了无数观众,*了太多人心目中的朱元璋形象。
那么这些朱元璋长脸异像画像怎么来的呢?据考证,这一类画像其实早在明宪宗成化年间就在民间小范围流传。到了明世宗嘉靖年间,民间大量出现了太祖皇帝异相的记载及绘画,这些朱元璋长脸异像画像的作者,已经无从考证,谁也不了解谁是这一类画像的始作俑者。乾隆年间,喜爱收藏的清高宗乾隆皇帝在南薰殿收藏了一部分朱元璋的异像,其中就包括这一幅著名的“鞋拔子脸”朱元璋异像。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朱元璋画像,除了《明太祖坐像》和《明太祖半身像》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他所有的朱元璋画像其中都可追溯到乾隆皇帝在南薰殿收藏的明代帝后画像,不少人据此认为,是清代统治者为了丑化明代开国之君朱元璋,而刻意在其画像上做手脚,因此才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朱元璋画像版本。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别的不说,就说《明史》吧,这部讲述明代历史的正史史书,是由清*官方编纂的,前后耗时近一百年,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才最后定稿,进呈乾隆帝御览后刊刻,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明史》以编纂得体、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为史家所称道,是一部水平很高的史书。
(在民间流传最广的朱元璋“鞋拔子脸”画像)
作为大明开国之君,《明史》大都从正面角度讲述朱元璋的一生,他的相貌,《明史》同样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短短十六个字,反而更贴近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两幅朱元璋画像,与如今的朱元璋“鞋拔子脸”画像有着天壤之别,可见,对于藏在南薰殿的那几幅朱元璋丑脸画像,连乾隆皇帝自己都没有肯定过那些话就是朱元璋的真容,清代皇帝向来对明代皇帝极为推崇,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殉国,清顺治为他上了一个“思宗”的中上等谥号,清圣祖康熙皇帝南巡的时候曾亲往明孝陵祭拜,清代皇帝对明太祖朱元璋确实是非常推崇的。
版本众多的朱元璋画像,尤其是正像和异像的对立,在后世一直是一个争议极大的话题,孰真孰假,至今未有定论。明代十六帝,所有皇帝的画像都流传至今,唯独对朱元璋画像的争议最大,因此,我们不可妄下定论,就认定这幅“鞋拔子脸”就是朱元璋的正像,但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的长脸异像画像早在明代中叶就已经流传于民间,谁是始作俑者已无从可查,但也不可升华到所谓的清代统治者故意丑化明代皇帝,这是不存在的,乾隆所收藏的大部分朱元璋画像,几乎都绘制于清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