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苏东坡作文700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3: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0:21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苏轼。大江东逝去的雄伟,挽弓如满月的英武,千里共婵娟的博爱,江海寄余生的洒脱,无不让人心旷神怡。 细细想来,我最喜欢他的是他的人格。苏轼的一生,多灾多难,尤其在仕途上前后竟被贬了三次,王安石当政时一次,司马光主朝时一次,新党余孽上台时又一次,并且他的被贬都不是他的错,这对一个封建士大夫的打击可想而知。但是苏轼是泰然处之的,从没有亵渎自己的灵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杭州整治西湖,在徐州指挥抗洪,为灾民救济饥荒,为百姓奔走呼号,如果那个年代也有干部考核的话,苏轼大概会经常得“优”。 有人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作为知识分子的楷模,可我觉得高是够高的,但总少了一份博大和执着。高傲地拂袖而去固然是一种潇洒,为老百姓办些实事更是一种充满实干精神的伟大。 苏轼的多次被贬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爱讲真话,敢讲真话。他不幸生在了一个充斥着党争的年代,又固执地选择了一条凭良心说话办事的路。左派上台了不喜欢他,右派上台了也不喜欢他。于是他注定要一生坎坷。其实他也有茫然的时候,也有疲惫的时候。在他漂泊的岁月里,也留下了“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样悲怆的诗句,一个孤独的灵魂找不到自己的归宿,一颗受伤的心在流血。 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何曾低下高贵的头颅?他自有勇气承受这一切,他顽强的灵魂超越了这些生活的磨难。在萧瑟秋风里,美髯迎风而飘,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苏轼依然竹杖芒鞋,依然擎苍牵黄!据说就因为这些感怀之作,偏执的当权者看了之后很恼火,于是更残酷的打击来了,苏轼*离开了惠州,被贬到更遥远更偏僻的海南岛。然而,天涯孤岛并不能囚禁苏轼的意志,他依旧微笑着生活。虽然他在离开*之前和亲人作了生死诀别,但是,苍天有眼,三年之后,他终于又笑着踏上了*。 这就是苏轼,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苏轼。他有非凡的信心和智慧,他有正直的人品和勇敢的灵魂。他的伟大的人格魅力,可以逾越时空的界线,照亮遥远的未来,惠及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
承认自己对古诗古词研究不深,读过的诗词也不算多,但我却喜欢一种感觉,当自己读到一句词的同时心中会掀起和作者相同心绪的感动,涌起一种超越年代的共鸣时,我会抑制不住的大笑、或痛哭或无言以对的静默。我从不把自己当做了解大千的志士,只是偶然之间我对自己的见解所给予的动力。有时所谓的共鸣是错误的,它可能是我对这句诗片面的理解罢了,但我却能从这样的“交流”中,感到我的快乐,也是我对知识的一个小小的升华吧。
如果要说到我认识的苏轼,就要谈到他的宋词和他可谓大起大落的人生路。无奈我做为后辈只是对苏轼的赞赏和油然而生的崇敬。这些,都是真话,却不能写到全面。
苏轼以天生键笔一枝,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初读他的诗,让我想到有人赞美美国画家弗里德里科.丘奇的一句话“他的作品,有一种超然的精神和史诗般的宏伟气魄。”这句赞美用来形容苏轼的词也一样适合。纵然是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热景物的娴淡,也有不同于婉约的洒脱和豁达。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记得小学六年级时读过这首词,感动不已,却只记得是写旧地重游的回忆,其它一概不知。如今,翻箱倒柜找出这首词,却有另一种思绪在萌生。“已约年年为此会”,也许在去年、前年的今日,早已许下的诺言,要来此地寻春,为共同找寻一株绯红的桃花或是吐青的柳枝来弥补上往日毫无新意的日子。可今年今日的春风一样红了桃花,绿了林木,可是谁能阻止生命的结束和世事的变迁呢?没有人。就是面对这样的场景,如果没有这首词,我在想,我该如何面对人去事散的自然之痛。旧地也好,友人也罢,都是往日生活的记忆,触景当然生情,纵然回忆有些模糊,却也分明记在心头啊!然而,我没有想到的是苏轼的领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会表现出旷逸豁达的人生态度。“故人不用赋”,既然无人知晓生命的奥秘,世事的发生,那干脆就不再留恋,不再悲哀,只要活好现在就行了,且要放宽胸怀,平安、宁静的生活就好了,这便是苏轼的理解。我才发现,和他的思想相比,我就只有眼前的心思,仿佛只是微观的一瞬间罢了。还有一句词“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明明他有满腹的惆怅,却又无可奈何,还表现了自己向上奋斗的精神。这让我有些不安,这难道是自我安慰吗?想想看,孤身一人的境地,或许只有自己不厌其烦地告诫自己,要振作才能不被惆怅和寂寞包围啊!
苏轼对俗世人生的理解,自嘲的解围无不更彰显了他的独树一帜和后人无法理解的超脱与平和.
对于激烈的*斗争,我认识的苏轼,一直都是激昂且冷静的。他的一生中起伏不定的社会给他的精神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创,但苏轼的思想却一刻不停的为祖国的安危思索着,他进退自如,在屡次被贬中,他乐观而宽慰,以自己博大的胸怀拥抱大千世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他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它总能求得孤寂中个人心灵的平静;在时而得到重任,苏轼更显示了一代词宗的宽襟伟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正因为他坚定执着,才拥有了对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对国家的激昂奋斗心。
当然,正是这些动荡,使苏轼的词更多了一份洒脱和爽朗,少了一些拘谨和严密,在跌宕起伏的豪放与慷慨中,抒发了自己的情绪。
我眼中的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容易解脱的人,当不幸来临时,他总能以一种豁达的心态来面对,就像流水,只是短暂痛苦,不会永远在不幸中度过,不愿意用外界的压力来痛苦自己。更多的时候,他会在压力中寻求美好的,可以令人*的东西,也就是我所理解的“自我安慰”。这也确实是一种少有的生活态度啊。
我想,谁都无法理解这个宠辱不惊的老人时而庸扰,时而洒脱、时而悲怆、时而自凉的词句。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同,让苏轼和他的宋词,永远都散发着最独特的魅力。
一种影响我一生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