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1 17:5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5 17:32
因为下雨时打雷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下雨时,天上的云有的是正极,有的是负极。两种云碰到一起时,就会发出闪电,同时又放出很大的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瞬间被加热膨胀的空气会推挤周围的空气,引发出强烈的爆炸式震动,形成雷声。
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形成雷雨云一般要具有两个条件,充足的水汽和剧烈的对流运动。冬天,由于空气寒冷干燥,加之太阳辐射较弱,空气中不易形成对流,因而很少有雷电。但有时冬季气温偏高就形成了雷雨云,产生了雷电,并出现雨雪天气。
对流特别强盛,还可形成冰雹,这就会产生所谓“冬打雷”的天气现象。进入1月中旬以来,暖湿气流异常强盛,气温明显偏高,14日的最高气温达22.1℃,创历史同期最高。而17日北方较强冷空气南下,两者交汇,天空中不但下起了雪,而且还响起了惊雷。了解了这些原因,“冬打雷”就不奇怪了。
扩展资料:
雷电的产生:
众所周知,雷雨季节的闪电与高压电场中的绝缘物质电离击穿导电是一个道理。在雷雨天气,带电云层所形成的高压电场强度是很高的。通常,带电云层对大地放电一般是这种情况,其云层属于正电荷区高电位,大地处于负电荷区低电位。
空气原本是不导电的,但在强大的电场力作用下,气体原子核最外层的电子就会受到电场力的激发而产生跃迁飘逸而形成带电离子。获得电子的原子称其为负离子,失去电子的原子称其为正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带电离子可形成电子流。
另外,绝缘体的电子受原子核的引力场作用较强,也可称其为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在一般的外加电力场中其外围电子呈现为较大的惰性状态很难激发脱离轨道成为带电离子。如果外加电场力超过了其绝缘体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也就是电子的受激发状态,那么其绝缘体就会形成我们常说的击穿状态而参与导电。
在自然界的物质中,天然云母的电导惰性最大,其次是玻璃、陶瓷、塑料等类。 空气是一般的绝缘介质,而纯正单一的气体其原子核外围电子的游离惰性也是很强的。然而空间气体中的成分并不纯正,也掺杂有其他的物质颗粒或者是水分子而极易构成低电场下形成的离子态。
介质击穿电离导电,是电工学中常用的专业术语。面对自然界所形成的强大电场,由空间气体形成的绝缘介质是微不足道的,数亿伏特的电压场很容易将气体核外电子激发游离而成为带电离子参与导电。
绝缘介质击穿就是绝缘物质构成的离子态,高压电场形成的弧光放电现象,就是绝缘介质核外电子被激发游离后形成的能量释放所产生的光辐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打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雷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5 17:32
在我们的自然界中,有着很多的神奇的自然现象,其中各种的天气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天气有着刮风、下雨、打雷、下雪等等,不同的天气的形成是地球的天气系统在不同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形成的。天气的形成受到了非常多因素的影响,地球的公转,暖流寒流 还有季风等的影响。虽然这些天气都是自然现象,但是科学家们还是在这些自然现象中找到了科学的解释依据。
于是就有人发现,我们有时候在下雨的时候,会伴随着雷电,但是有些时候下雨并没有伴随着雷电,甚至是先打雷后下雨。其实雨水的形成是非常容易解释的。雨水饿形成是这样的一个过程,由于高温的影响,地面上的水就成为了水蒸气,水蒸气不断的向上空移动,由于上空的温度非常的低,于是水蒸气就会变成小水珠,小水珠积聚就形成了云。云在积攒了足够多的水珠的之后,就会形成降雨。
雷电形成的原理是因为,上空中的正、负电离子的相互碰撞,而形成了雷电。雷电通过空气这个介质形成了闪电,被我们所看到。至于为什么有时候下雨会有雷电,是因为达到了雷电雨形成的条件。首先就是空气中应该有足够多的水汽,这样才会有足够的雨水。再加上空气中干燥的原因,上空中的正负电离子的数量非常多,所以在激烈碰撞下,才可以形成雷电雨的形成。但是如果空气中不够干燥,正负电离子的数量不够多,那么肯定就不会打雷。
说到底,打雷又下雨需要达到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形成。在中国的南方的冬天,很少会有下雨还伴随着打雷的情况,但是在加拿大的冬季,这种打雷的现象还是十分的明显的。这就是地区的差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5 17:33
下雨打雷为什么会打雷下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5 17:33
下雨与打雷是两码事,下雨是陆地上的水汽蒸发到天上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小水滴,当小水滴比空气重时就又落到地上这就是雨,雷的形成多发生在下雨前后这时空气湿润,云层与云层或云层与大地充满了异种电荷,电荷积累达一定程度就开始放电了。所以下雨时不一定打雷!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5 17:34
雷阵雨和阵雨是不同概念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