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加盟共和国和苏联解体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1 08:3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2:13
东欧剧变的发生和实质。1989~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一年多里,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6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党、工人党或下台成为在野党,或改变了性质。紧随其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在南斯拉夫,先是南共联盟不复存在,原南斯拉夫联邦内的各邦都发生了剧变,其后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上,实行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开始实行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波兰的变化是以反对派组织取得合法地位后通过议会大选的方式实现的,东欧大多数国家是以这种方式变化的;民主德国演变后以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告终;罗马尼亚的变化则是以采取国内暴力的形式落下帏幕。南斯拉夫演变后,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并爆发了激烈的地区性战争。在东欧剧变的过程中,各国虽然因情况不同而呈现着某些不同的变化特点,但一般都经历了大体相似的三个阶段。深入分析这三个阶段,可以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第一阶段,其特征表现为群众的不满情绪激化,党内外的反对派向执政党施加压力甚至提出挑战,时局严重动荡不安。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东欧国家始终未能解决好*、经济*中和*上积累下来的严重问题,官僚主义乃至*情况没有得到铲除或纠正,经济发展迟缓甚至趋于停滞,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能提高。由此导致群众的严重不满和失望,执政党失去了领导核心的凝聚作用。第二阶段,其特征表现为执政党无力控制动荡的时局:或对反对派妥协退让,这不仅使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也势必导致广大群众的思想混乱,以致局面完全失控;或寄希望于无群众支持的军队*。经过第二个阶段,第三个阶段即政局的变动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东欧国家的剧变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教材将剧变的原因作了三方面的分析。第一,历史原因。二战后,东欧八国(南、阿、匈、捷、保、波、罗、民主德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依靠苏联的支持和援助实现的。为了对抗美国的冷战攻势,苏联在战后初期的外交战略,将避免孤立、确保本国安全放在了首位。为此,苏联着意巩固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上,苏联要求东欧各国的执政党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动计划、处理各自的内部事务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上,苏联的经济*成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处在冷战局面中的东欧各国,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取得独立自主的地位。同时,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东欧各国大多照搬了苏联的经济**模式。经济方面:二战后,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片面发展重工业和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的工业化方针被东欧国家普遍采纳。以后为消除这种经济模式和方针所造成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虽曾进行过经济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这种经济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甚至出现滑坡。*方面:由于在高度集中的**下官僚主义的滋生膨胀,进而导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特权和*情况出现等问题。经济、*上的失误和偏差,使东欧各国的党和*在群众中的威信低落,其结果是使反对派能够争得相当数量的群众并最终获取政权。第二,改革失败。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旧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酿成经济危机和*危机,东欧各国的党和*最终脱离了群众,这是东欧各国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第三,关于外部原因。首先是苏联方面的因素。二战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高压控制,一方面使苏东之间的矛盾不断积累加剧,另一方面,又是维系苏东集团存在的实际力量。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苏联的衰落进行战略收缩,苏联对东欧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戈尔巴乔夫为了缓和同美国与西欧的关系,放松了对东欧的控制。同时,戈尔巴乔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维”,以使所谓“戈尔巴乔夫派”在东欧各国上台的意图。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和蜕变,催化了东欧的变化并促使东欧各国的反对派借势突起。其次是西方因素。“和平演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基本战略,东欧是它们实施这一战略选中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国家加紧了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国家进一步协调行动,采取了利用各种传媒,宣扬西方价值观念,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贷款、贸易和技术援助,诱压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利用“*”问题进行内政干涉,扶植、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多种手段,直接干预了事态的发展。教材指出,苏联和西方的因素,是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第一,改革的背景:苏联作为两大超级大国之一,拥有着与美国相匹敌的庞大军事力量,但其经济实力却一直远不如美国。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时代的到来,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苏联不仅在科技水平方面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迅速拉大,其经济实力也再难以支撑庞大的军费开支以同美国继续争霸了。为了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为了维持苏联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对于进入80年代的苏联来说,已是势在必行。第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和方向: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就任苏共*总*后,随即在苏联展开了大规模的改革。在改革初期,戈尔巴乔夫确立了把国内和对外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的方针,但由于对原有经济*触动不大,因此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制订的“加速经济发展战略”未见成效。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阻力太大,于是他转向*改革,以求扫清障碍。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核心论点,一是认为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高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阶级的利益;二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的品质”应是“民主和人道主义”,进而又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趋于接近”的论点。这样,戈尔巴乔夫便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了科学社会主义。因此,他所推行的*改革,是准备用“全人类标准”、“民主的社会主义”来改造社会主义。在*改革的实践中,戈尔巴乔夫从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揭露社会主义的“黑暗面”入手,发展到推行西方式的多党制。其结果,造成了否定*历史、丑化*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导致了人们思想的严重混乱和出现党派林立、纷争不已的局面。到1990年,伴随苏共*决定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尖锐并表面化,局面已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2.“八一九”事件。第一,事件的起因:“八一九”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导致了局势的混乱;其直接导火线是《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署问题。这一条约的签署,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将发生重大变化,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有6个加盟共和国拒绝参加签订新联盟条约)。第二,事件结局所反映的问题实质:“八一九”事件历时不到60个小时即告失败,这固然与事件发起者的计划不周有关,但其实质则是事件的发起者们也无力应付由事件发生引发的国内外局势。第三,事件的影响: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职务,并要求苏共*自行解散,苏共处于分崩离析状态。叶利钦威信大增,掌握了大权。其后不久,苏联完全解体。
3.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的解体,既有其长期的历史原因,也有其复杂的现实原因。对此,教材已作了三方面的分析和概括。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关于历史原因:苏联“*上的弊端和*上的错误”主要包括:长期存在的不适应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积重难返的突击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健全;民族*中的错误;对外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的*。第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纠正*上的弊端和*上的失误,其宗旨应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戈尔巴乔夫推行的路线和*之所以造成混乱和苏联的最终解体,根本原因在于其*改革的指导思想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关于外部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和平演变”战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掉以轻心的。其二,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所凭借的,归根结底是其所拥有的经济实力。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首先是从东欧开始的,东欧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都套用了苏联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高度集中的管理*。苏联模式本来是一种在非常状态下实行的特殊模式,但苏联领导人战后不家思索地“输入”到东欧,其弊端日益显露,因而也就陆续出现了改革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的改革现象,因此,包括苏联在内的苏东地区先后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之中,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态势。然而,苏联东欧的的改革并没有达到完善社会主义的目的,相反,改革走进了死胡同,各种矛盾的激化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党政权丧失。
1988年夏,苏联的改革面临复杂形势。一方面经济改革陷入停滞状态,另一方面左翼激进有了较快发展。到了1990召开的苏共28次代表大会后,苏联的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各种*势力纷纷进行组合,基本形成了以叶利钦等为首的“激进派”,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中间派“和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的三种势力。再此背景下,爆发了8,19事件,因当说,亚纳耶夫等发动的819事件诣在阻止苏联的演变。但是,819事件的迅速失败,却加速了苏联演变的步伐。具有93年党史,执政74年的苏共顷刻土崩瓦解,曾在苏联各地飘扬的苏*旗降落了,苏共的瓦解是苏联演变的“里程碑”。没有苏共苏联的苏联,必将走上解体之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2:13
东欧剧变的发生和实质。1989~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一年多里,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6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党、工人党或下台成为在野党,或改变了性质。紧随其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于1992年3月在大选失败后下台;在南斯拉夫,先是南共联盟不复存在,原南斯拉夫联邦内的各邦都发生了剧变,其后在经历近一年之久的内战后,于1992年4月最终*为五个独立的共和国。伴随*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上,实行多党制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在经济上,否定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开始实行混合所有制或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2:14
用从网上粘贴的知识虽然很方便,但是提问的人看起来就很不方便了。
我就自己写几条供楼主看看吧,希望对你有帮助,我主要是学中国近现代史的。不过对这个属于世界近现代史的问题也算是了解一点。
1,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僵化的苏联模式在战后新的条件下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革。成为苏联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障碍。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总统制,多党制等等),削弱了苏共的向心力,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原则。
3,苏联长期奉行军事优先,军费开支巨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对*有怨言。
4,苏联民族*失误,国内*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5,西方和平演变战略,这个对苏联的解体起了促进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2:14
天太多了啊!先说那个啊?
1.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是被斯大林入侵后强迫加入的,所以现在还和仇视老俄
2.乌克兰现在被橙色*搞的一团糟
3.格鲁吉亚现在和俄打的正高兴...
所有加盟国家的苏联*党都解散了,后有新组的,如俄罗斯
军队就地瓜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2:15
The thing of your English acquisition is very good
Therefore there could be merely 1990, and the executive officer for it came off member Kuniyuki of the Soviet Union from a crowd at the very beginning and was deficient by the connection of the crowd, and there were not the crowd basics, and there was not the soil which I was natural, and grew up immediately!
A problem appears in the guidance thought of following it, and each group intends so as not to arrive at that I unify it, and it can appear to differentiate in nature immediate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