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1 14:38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02:08
本书是“走进课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丛书”之一,收录了依据高中思想*新课程标准以及参考人教社版教材相关内容所设计和实施的30个教学案例及其点评。
案例结构包括:教学内容分析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
案例内容涉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税收及其种类、提高效率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的*、体味文化、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意识的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主题。
作者力图通过来自课改一线教师的鲜活的教学案例,反映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其中的经验、做法、成果,可供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同行参考借鉴。
本书适合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区思想*课教师培训教材,也适合关注高中思想*课改革与建设的教研人员阅读参考。
扩展资料:
高中思想*课新课程前言:
课程教学实施是落实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广大一线教师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改变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对教材、学生学习及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面对新课程,一线教师仍有许多问题和困惑,例如,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等等,教师迫切需要得到引导和帮助。
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深入研讨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教师们的教学研究成果,引领高中新课程实验健康深入的推进。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组织开展了全省优秀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的征集和评选活动,面对来自课改一线教师纷至沓来的教学案例,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涌现出许多鲜活经验,我们从中精选出各学科优秀者,汇编成丛书,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02:09
对高中*新课改实施的理性思考摘 要: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在充满勇气和热情投身于新课改洪流的同时,也应对新课改的实施进行必要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力求更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尽量避免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陷入误区。关键词:课改 理性 观念 思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学*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其中之一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在开拓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之中。改革的洪流、社会、家庭的宠爱和厚望汇合成现实交响曲,伴随着学生们成长,这样,实行新课改是显得非常必要。高中思想*新课程改革于2006年秋季开始在我们辽宁省和一些区市实施。这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此必然会引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对这场改革充满了期待,以满腔地热情投身进去。同时,更应清醒地意识到,新课改作为新事物,它的成长仍需一个长期、艰巨的发展过程。对新课改的实践,我们很有必要对它进行理性思考,以确保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尽量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陷入误区。 一、课改在教材观方面的一些重要变化。 1、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以往以学科教材为本的倾向,强调教材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 2、体现“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改变以往围绕“应试”要求组织教学内容的倾向,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陶冶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体现“以行动引导为导向”。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落实双基”的倾向。突出强调知、情、行的统一,并把重点放在“行为指导”上。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落实到行为实践上。 4、体现“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改变以往忽视实践活动的倾向,突出实践性,把“实践活动”设计作为新编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次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材呈现形式的改革。 二、对新课改实施的一些理性思考。 1、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上课是汲取知识的主要生活动,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有的问题讨论难度较大,学生无话可说;有的又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虽然讨论热热闹闹,但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使课堂难以驾驭,教学任务难完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实效性。若是哗众取宠,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难以形成。 我们要更新如“记硬背”,“分数高就是素质高”等这些传统过时的观念。有些观念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经过千百年实践仍有较强的使命力,但只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仍可继续发挥作用。“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无固定模式,*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立足改革,教学方法必然更丰富新颖。 2、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当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误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愈少愈好,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则是一种新的挑战。它对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深刻挖掘教材内涵,掌握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3、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大突破。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种观点认为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发展是对立的,不利于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改不需要落实“双基”。事实上,从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看,知识是最基础的,方法是一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被内化的知识,能力则是在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质变的产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方法和能力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新课改依然需要“授鱼”,只是“授鱼”的方法需要更灵活,更多地调动“授鱼者”接受知识的积极性。新课改不是不要“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审视“双基”。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授鱼”与“授渔”的关系,如何纠正不重视“双基”和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这正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需正视和探索的问题。 4、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设计、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帮助叙述、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有一定的意义。 但我们也要明确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课件成了中心,教师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教师的讲授、点拨、质疑,学生的思考、讨论和练习不见了。多媒体喧宾夺主,舍本求末,由“辅助”成了“主教”,双基教学不扎实,思维训练不到位,教育功能不体现,那么教学的实效又如何体现呢?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新课改的评价方案还未最后确定,新课改的实施也处于探索过程中,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充满勇气和热情的同时,又应不失理性地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进行更多辨证、科学的思考,为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谱写出新的篇章!参考文献:《高中思想*课新课程、新理念》 李春生《要处理好课改中的若干关系》 郭永福《传统与改革 继承与创新》 宋 蔚希望对您有帮助。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02:08
本书是“走进课堂——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丛书”之一,收录了依据高中思想*新课程标准以及参考人教社版教材相关内容所设计和实施的30个教学案例及其点评。
案例结构包括:教学内容分析与学生学习情况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等。
案例内容涉及: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税收及其种类、提高效率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的*、体味文化、传统文化继承发展、文化创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意识的作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主题。
作者力图通过来自课改一线教师的鲜活的教学案例,反映新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其中的经验、做法、成果,可供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同行参考借鉴。
本书适合作为高中新课程实验区思想*课教师培训教材,也适合关注高中思想*课改革与建设的教研人员阅读参考。
扩展资料:
高中思想*课新课程前言:
课程教学实施是落实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广大一线教师努力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改变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对教材、学生学习及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但面对新课程,一线教师仍有许多问题和困惑,例如,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等等,教师迫切需要得到引导和帮助。
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理解和实施新课程,深入研讨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享教师们的教学研究成果,引领高中新课程实验健康深入的推进。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组织开展了全省优秀教学设计与实施案例的征集和评选活动,面对来自课改一线教师纷至沓来的教学案例,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涌现出许多鲜活经验,我们从中精选出各学科优秀者,汇编成丛书,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11 02:09
对高中*新课改实施的理性思考摘 要: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们在充满勇气和热情投身于新课改洪流的同时,也应对新课改的实施进行必要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力求更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尽量避免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陷入误区。关键词:课改 理性 观念 思考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学*课教学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变化。其中之一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在开拓创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环境之中。改革的洪流、社会、家庭的宠爱和厚望汇合成现实交响曲,伴随着学生们成长,这样,实行新课改是显得非常必要。高中思想*新课程改革于2006年秋季开始在我们辽宁省和一些区市实施。这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此必然会引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革。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对这场改革充满了期待,以满腔地热情投身进去。同时,更应清醒地意识到,新课改作为新事物,它的成长仍需一个长期、艰巨的发展过程。对新课改的实践,我们很有必要对它进行理性思考,以确保准确地把握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尽量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陷入误区。 一、课改在教材观方面的一些重要变化。 1、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以往以学科教材为本的倾向,强调教材既是教师的教本,也是学生的学本。 2、体现“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改变以往围绕“应试”要求组织教学内容的倾向,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更多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陶冶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3、体现“以行动引导为导向”。改变以往过分强调“落实双基”的倾向。突出强调知、情、行的统一,并把重点放在“行为指导”上。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落实到行为实践上。 4、体现“以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改变以往忽视实践活动的倾向,突出实践性,把“实践活动”设计作为新编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次作为突破口,带动整个教材呈现形式的改革。 二、对新课改实施的一些理性思考。 1、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教学观念的转变。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上课是汲取知识的主要生活动,是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盲目地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认为只有“讨论”才叫课改,只有“合作”才叫转变观念,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比如,有的问题讨论难度较大,学生无话可说;有的又太简单,学生不屑一顾;有的讨论时间不够,学生刚进入主题就被拖回来……虽然讨论热热闹闹,但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使课堂难以驾驭,教学任务难完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其实,采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具有实效性。若是哗众取宠,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就难以形成。 我们要更新如“记硬背”,“分数高就是素质高”等这些传统过时的观念。有些观念如“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经过千百年实践仍有较强的使命力,但只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仍可继续发挥作用。“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并无固定模式,*教学更是如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立足改革,教学方法必然更丰富新颖。 2、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存在价值,因此必须确立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当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要求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从课堂的主讲成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要求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有些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误认为不管什么内容和情况,课堂上老师讲的愈少愈好,就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教师则是一种新的挑战。它对教师的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正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深刻挖掘教材内涵,掌握较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更深层次地为学生释疑解惑。有些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二者不可偏废。 3、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教育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彻底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思想*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也是新课改的一个重大突破。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被动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显现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有种观点认为传授知识和促进学生发展是对立的,不利于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新课改不需要落实“双基”。事实上,从知识、方法和能力的关系看,知识是最基础的,方法是一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被内化的知识,能力则是在学生知识和技能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引起质变的产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方法和能力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因此,新课改依然需要“授鱼”,只是“授鱼”的方法需要更灵活,更多地调动“授鱼者”接受知识的积极性。新课改不是不要“双基”,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野审视“双基”。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处理“授鱼”与“授渔”的关系,如何纠正不重视“双基”和过于偏重“双基”的做法,这正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需正视和探索的问题。 4、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改革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多媒体技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设计、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较抽象的概念、原理,帮助叙述、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有一定的意义。 但我们也要明确多媒体毕竟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的应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落实。有些教师认为,只有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课件成了中心,教师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教师的讲授、点拨、质疑,学生的思考、讨论和练习不见了。多媒体喧宾夺主,舍本求末,由“辅助”成了“主教”,双基教学不扎实,思维训练不到位,教育功能不体现,那么教学的实效又如何体现呢? 21世纪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新课改的评价方案还未最后确定,新课改的实施也处于探索过程中,这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充满勇气和热情的同时,又应不失理性地投身于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进行更多辨证、科学的思考,为21世纪中国的基础教育谱写出新的篇章!参考文献:《高中思想*课新课程、新理念》 李春生《要处理好课改中的若干关系》 郭永福《传统与改革 继承与创新》 宋 蔚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