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气泄露应急救援演练方案怎么制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5:30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7:02
现场救援时首先要确保工作人员安全,同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减少公众健康受到进一步伤害。现场救援和调查工作要求必须2人以上协同进行。
(一)现场处置人员的个体防护
进入氯气浓度较高的环境内(如出现昏迷/死亡病例或死亡动物的氯气泄漏核心区域,或现场快速检测氯气浓度高于88mg/m3),必须使用供气式空气呼吸器和*防护服,并佩戴氯气气体报警器;进入氯气泄漏周边区域,或现场快速检测氯气浓度在1mg/m3~88mg/m3之间,须选用配有7号/7L号滤毒罐(*标志/*+白道标志)或者7号滤毒盒(*标志)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参见GB 2890-1995),并佩戴氯气气体报警器,对防护服穿戴无特殊要求。进入已经开放通风,且现场快速检测氯气浓度低于1mg/m3的环境,一般不需要穿戴个体防护装备。现场处置人员在进行搜救和调查时,应携带通讯工具。
现场洗消人员在给液氯/高浓度氯气灼伤病人洗消时,应穿戴配有7号/7L号滤毒罐(*标志/*+白道标志)或者7号滤毒盒(*标志)的全面型呼吸防护器、C级防护服、橡胶防护手套和防护靴。
医疗救护人员在现场医疗区救治中毒病人时,无需穿戴防护装备。
(二)中毒事件的调查
调查人员到达中毒现场后,应先了解中毒事件的概况。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现场环境状况、气象条件、通风措施、生产工艺流程等相关情况,并尽早进行现场空气氯气浓度测定。同时,就事件现场控制措施(如通风、切断危害源等)、救援人员的个体防护、现场隔离带设置、人员疏散等向现场指挥提出建议。
调查中毒病人及相关人员,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人员接触毒物的时间、地点、方式,中毒人员数量、姓名、性别、工种、中毒的主要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抢救经过。同时向临床救治单位进一步了解相关资料(如抢救过程、临床治疗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对现场调查的资料作好记录,进行现场拍照、录音等。取证材料要有被调查人的签字。
(三)现场空气中氯气浓度的检测
现场空气中氯气快速检测设备均带有采气装置,要尽早对现场的空气进行检测。检测方法推荐使用检气管法或便携式氯气检测仪(附件1和附件2)。
(四)中毒事件的确认和鉴别
1、中毒事件的确认标准
a) 中毒病人有氯气接触机会;
b) 中毒病人短时间内出现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
c) 中毒现场空气采样氯气浓度增高,或有明确的氯气暴露证据。
同时具有以上三点,可确认为急性氯气中毒事件。
2、中毒事件的鉴别
应注意与氨、二氧化硫等其他刺激性气体所导致中毒事件鉴别。
(五)现场医疗救援
现场医疗救援首要措施是迅速将中毒病人移离中毒现场至空气新鲜处,脱去被污染衣服,松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当出现大批中毒病人,现场医疗救援资源相对不足时,应首先进行现场检伤分类,优先处理红标病人。
1、现场检伤分类
a) 红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肺水肿;昏迷;窒息;角膜灼伤。
b) 黄标,具有下列指标之一者:
呼吸困难;皮肤灼伤。
c) 蓝标,具有下列指标者:
流泪、畏光、眼刺痛、流涕、呛咳等。
d) 黑标,同时具有下列指标者:
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2、现场医疗救援
红标病人要立即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地塞米松10mg~20mg肌内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注射。窒息者,立即予以开放气道,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角膜和皮肤、粘膜灼伤者,立即以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灼伤部位15分钟以上;心跳呼吸骤停者,立即予以心肺复苏等对症支持治疗。黄标病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有条件可给予吸氧,及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蓝标病人在脱离环境后,暂不予特殊处理,观察病情变化。
3、病人转送
中毒病人经现场急救处理后,应立即就近转送至综合医院或中毒救治中心继续观察和治疗。
三、中毒样品的采集与检测
(一)采集样品的选择
在中毒突发事件现场,空气样品是首选采集的样品。此外,可根据中毒事件的现场调查结果,确定应采集的其它样品种类。
(二)现场快速检测的样品采集方法
使用检气管法或便携式氯气检测仪,采样方法见仪器说明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7:02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方案
一、目的: 评估企业重大事故应急能力,发现执行程序、行动中的缺陷和不足,协调各部门的应急职责,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
二、时间:2009年3月15日14:00-15:00 地点:一车间
三、演练前的准备工作:
1、演练之前向相关人员通报,为取得较好的演练效果,行政人员将不做通知。
2、演练前准备事项如下:现场消防器材(灭火器、消防水带若干),医药箱一只及急救药品、警戒隔离带等。在演练之前,安全部对器材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所有参加人员应穿戴好个人劳动保护,如安全帽、工作服等。应急人员穿防酸碱工作靴、防毒面具等
四、演练内容:氯化岗位操作工误操作造成氯气钢瓶阀门损坏,氯气大量泄漏并造成本人轻度中毒,经初步处理后报警,在各个应急小组的救援下,泄漏得到控制。
时间项目演习内容内容补充负责人
14:00发生泄漏氯化岗位操作工A误操作造成氯气钢瓶阀门损坏,氯气大量泄漏,并有轻微中毒。一车间主任
14.02发现、初期处理、操作工A发现泄漏大声呼叫,立即通班长,班长带领洗料与还原岗位人员抢救中毒人员,并发布紧急停车命令。救援人员要穿戴防毒面具班长岗位工段长
14:02--14:04报警、疏散车间内人员、向安全生产部报警:一车间发生氯气泄漏请立即到现场指挥救援工作。车间主任发布紧急撤离命令非事故救援人员不得停留。救援人员在门口集中,听取调遣一车间主任
14:02—14:05接警、通知各应急救援小组,立即赶往现场安全生产部接到报警后,立即通知各有关应急小组:电话:抢修组, 一车间氯气瓶发生泄漏,请立即到现场检查并进行抢修。电话:消防组, 一车间氯气瓶发生泄漏,请立即到现场,接好消防水带,做好灭火准备。电话:保卫组, 一车间氯气瓶发生泄漏,请立即到现场设立警戒线,严禁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电话:救护组, 一车间氯气瓶发生泄漏,请立即到现场做好急救准备,防止人员受到伤害。生产部安全部负责人
14:05—14:07发布疏散、紧急总指挥快速赶到临时指挥点,根据现场情况,向全公司发出紧急停车、疏散命令。车间负责人收到指令下令车间紧急停车、人员迅速撤离。总指挥车间负责人
14:06---14:08应急小组到达现场各应急小组人员到达现场后,由组长向总指挥报告(××小组×名队员集合完毕,请指示)各应急小组组长
14:10向各个小组发布命令现场总指挥向各应急小组发布命令(各应急小组按计划立即进行救援)总指挥应急小组组长
14:12展开救援救护组:把中毒人员紧急撤离污染区,移至上风口空气新鲜处,并立即转送医院。保卫组:立即拉警戒线,做好隔离,禁止无关人员及车辆进入。抢修组:队员迅速戴好防毒面具,呼吸器,携带相应的抢修工具感到现场,进行抢修。消防组:接好消防水带,防止发生火灾。救护组:如中毒人员眼部或皮肤污染,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后再转送医院。各小组组长
14:20发生火灾灭火假设事故现场发生火灾,消防组(在一车间演练使用灭火器)利用灭火器材进行扑救,及时控制火势,并扑灭。演习中使用旧消防带、消防*、过期的灭火器消防组
14:40任务报告完成抢修组报告:泄漏氯瓶抢修情况(对抢修工作进行简单总结)消防组报告:火灾扑灭情况(对灭火器、消防水带、消防栓使用情况总结)救护组报告:事故现场受伤人员情况(急救措施执行情况总结)保卫组报告:现场警戒情况(警戒措施执行情况总结)抢修组:抢修过程中可用生石灰撒在氯瓶上可以进行中和反应减少氯气泄漏量各小组组长
14:45解除警报总指挥根据现场处理情况发布结束应急状态、解除警报命令总指挥
14:50预案演练总结各小组组长召集本次参加应急演练预案人员集中列队,由总指挥讲话,对本次预案演练进行总结总指挥
15:00解 散演练结束,由各小组负责人将人员带回岗位,公司相关人员回到就位。生产负责人安全负责人小组组长
要求:公司各部应组织员工认真学习、培训有关应急救援内容,并积极参与演练。
各应急小组由组长组织学习、训练应急器材的使用和了解相关救援任务
在演练中参加演练人员、各应急小组应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各应急小组组长认真做好本组的安全工作,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7 07:03
爆炸应急救援演练方案
一、目的
为了使职工熟悉一旦发生爆炸事件,我们能及时有效地处理险情,控制影响范围,提高职工紧急避险和应变能力。
二、演练步骤
1、根据项目部已建立的危险源辨识体系,使职工清楚发现危险源的突显特征;
2、让职工明白出现危险源的突显特征后,应采取的行动;
3、进行模拟发生爆炸事故的演练。
三、演练安排
1、采取模拟发生爆炸事故的情景来进行演练。演练包括人员疏散、伤员救援和灭火三部分。
2、演练时间:选择某天凌晨进行,以便实测救援各种车辆赶往事故现场的时间、人员反应速度等。
四、组织领导:
按照应急救援预案中各人员安排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演练。
参加演练人员应做到:
1、明确职责,负起责任。
2、要严肃,而不是当作游戏。
3、及时纠正演练人员不恰当的动作。
4、当发生意外事故时,要及时作出处理。
五、实际演练:
从模拟爆炸发生事故开始,项目部应及时疏散现场人员离开事故区域,有组织地进行灭火,同时对伤员进行抢救,由项目急救员对伤员进行包扎处理。项目施工负责人及时通知武装保卫部和分公司,要详细描述事故状况,发生地点,以便武装保卫部决定使用何种救援设备。武装保卫部负责通知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及相关部门。所有应急救援“指挥小组”成员立刻赶到现场。到达现场后由“指挥小组”成员讨论,确定灭火自救的方案,并对参加抢险的人员进行书面交底,避免由事故造成二次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