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4: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1:29
电视剧《小欢喜》的热播,唤起了观众的共鸣。当孩子的、步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会想起自己高考时的紧张,也会想起备考时父母的唠叨和那些时不时就开始的争吵;
当父母的呢,则会想起自己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而磨破嘴皮子讲道理外加忆苦思甜,但孩子却怎么也听不进去的时候的时候。每每回想起这些事,都是满满的辛酸泪。
网络上流行起了"父母辅导孩子做作业"的视频。视频的一开始父母们都心平气和、条理清楚地给孩子讲题,但是在接下来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里,当看到孩子不仅一窍不通反而还在那开始开小差的时候,父母的怒火就开始熊熊燃烧了。
站起来对着孩子大吼的的,假装要打他吓唬他孩子的,拍桌子的,简直是父母发脾气的300种方式集锦。这时父母口中念叨着什么呢?无外乎是嘴里还不断念叨着"你要专心,你不专心怎么可能听懂"、?"你那个脑子就不能动一动吗"、?"我小时候都没人辅导作业,不是照样考双百"?
不论是《小欢喜》剧中的家长,还是辅导作业的爸爸妈妈们,都使用了教育孩子最常见的3种方法,那就是都陷入了教育孩子常见的三大误区——"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这三种方法一般会接连出现,可以说是不少中国家长教育孩子惯用的三部曲。但是惯用的、常用的是不是就代表着"有用"呢?其实不然,这三种方法不仅没用,还很有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一、 讲道理
听说"讲道理"是最没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相信很多家长都慌了:"我不打孩子不骂孩子,凡事给他讲道理,以为这是开明家长做的呢,怎么也不对了?那我到底应该怎么做啊?"其实,"不要讲道理"指的是不要空讲道理。
很多家长讲起道理来没完没了,絮絮叨叨地可能早就跑题了。比如之前有一位家长曾经说过为了让自家宝贝吃青菜,孩子他爸从青菜有营养有利于健康和长身体,讲到青春期的身体发育不好会引起自卑,再到自己的职场遭遇,其中还夹带了自己的奋斗事迹和中年感慨。
而这时的家长在孩子心里就像唐僧的碎碎念一样,没用,冗长,惹人烦,这就怪不得孩子为什么什么都听不进去了,因为这一席话对孩子而言也没什么营养价值。
还有的家长虽然没有这么能"扯",但是爱从大人的角度去给孩子讲道理。比如天气变冷了,妈妈要孩子多加一件衣服想让孩子多穿一件衣服的时候,孩子不愿意,。妈妈便开始讲道理:"你不多穿点衣服就会冻感冒,你生病了妈妈还得请假陪你去医院,还要加班回不了家,所以快点过来把衣服穿好……"。
各位家长,读到这里,你觉得这位妈妈能成功"说服"孩子吗?显然是有难度的。
即使这番道理看起来非常正确,但那只是从*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最后的"妈妈要加班"这个结果和最初的"不愿多穿衣服"的起因完全没有联系,他们很难理解其中的逻辑。
*喜欢从A讲到B再发散到C最后通过D回到A,但是对孩子来讲从A到B就足够了。
另外,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右脑有不同的分工:左脑偏向逻辑和理性,右脑偏向感性和直觉。孩子的生理发展规律是,右脑发育靠前,左脑发育靠后,而我们大脑的完全发育成熟是在25岁以后。
所以当你和孩子发生争执并开始讲道理时的时候,孩子因为处会处在激烈的反抗情绪中,右脑也就占据了主要的占支配作用,而左脑的作用就相对较小了,这也就预示了你的道理都会白讲在一定的情况下,感性会战胜理性,孩子也一样。
最后,家长们的大道理翻来覆去总是那老三3样,而孩子们的天性是喜欢新鲜事物,怎么可能不对说教厌烦呢?
二、发脾气
如今,大部分家长都知道打孩子不好,也会下意识去避免。但是更多时候父母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发脾气。比如,当你讲道理累了,忽然发现孩子根本没听,立刻提高音量来一句"你听到了吗"或者"你干什么呢"?
虽然你不觉得,但此时对于孩子来讲,这已经可以说是"大吼"了,是你要发脾气的预兆。
有个妈妈曾经提到,某一天加班回家,因为工作上的压力,回家时心情很差。当她打开门,孩子立刻欢欣鼓舞地向她跑来,喊着要让妈妈看看自己的画。
这位妈妈烦的不行,随手挡开孩子说了一句"你别烦我"。从那之后,好长一段时间她都发现孩子有点怕自己,靠近自己时总是试探似的。
研究发现,对孩子发脾气容易让孩子"变笨":反应迟缓,唯唯诺诺。还会慢慢变成习得性无助:反正爸爸妈妈总会发脾气,我干脆什么都不要做好了。
三、刻意感动
"我和你爸都是为了你好"、"你看我加完班不能休息,盯着你做功课还不是为了你能长大成才"、"只要你考上好学校,就算是对得起我们了"……
"刻意感动"是父母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强加给孩子内疚感,这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让孩子心生愧疚,这种愧疚变成压力和负担,短时间内会让孩子努力向前,但是不是长久之计。
本来孩子面对考试、升学等难关,压力就够大了,父母还要人为地增加"感情负担",孩子很难消化得了。
喜欢"刻意感动"的家长,看到结果不如人意时喜欢大肆指责,这让孩子更加自责,未来可能演变成讨好型人格,变得没有自我。
同时,父母长期的"刻意感动"实际上是*了自己:他们往往潜意识里会觉得自己付出太多了,孩子必须有所回报。于是他们更容易剥夺孩子的选择权,强迫孩子去做某些事。比如给孩子报兴趣班,兴趣班真的是孩子的兴趣吗?
除此之外,很多时候家长的这些说辞让人觉得尴尬和不懈孩子根本理解不了,比如忆苦思甜或是奉献论,孩子听了会觉得你是在夸大事实,自吹自擂,从而生出更多的叛逆心理。
那么,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1. 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
对于孩子的教育,孩子是主角,因此一定记得不能从*的角度看事情。比如讲道理,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都还发育不完全,长篇大论的"讲"道理,不如让孩子亲身体验一次来的有说服力。
比如让孩子多穿一件衣服,只需告诉孩子你去试试外面有多冷,回来再决定你要不要多穿。只需几分钟,孩子就会回来告诉你"外面好冷啊"然后乖乖穿上外套他去试了,如果觉得冷,他还会不愿意穿衣服吗?。
2.读书借助绘本
家长觉得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怎么办?那就去借助绘本书籍,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获取经验,既省时又省力。
如今的儿童绘本,通过生动可爱的插图和活泼有趣的故事给孩子讲懂礼貌、讲不乱发脾气等等等。既能满足家长"讲道理"的需求不说,还对孩子充满了吸引力还能让孩子喜欢上绘本,让难听把本不愿意听的道理都能慢慢进入心里慢慢的自己就消化了。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家长最为惯用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不一定有用,反而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讲道理没用,是因为大人喜欢"弯弯绕",讲出来的都是对孩子来讲的唐僧碎碎念;
发脾气可能有点效果,但是会妨碍孩子身心发展;
刻意感动也许有点用,但是更多的是带给孩子尴尬和负担。
希望各位家长能避免这三种最避免没用的教育方式,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多借鉴他人的经验
孩子的长大,需要技巧,更需要耐心,在这里与各位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