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12 06:2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05:27
《红烛》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 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05:26
《红豆》是闻一多著名的爱情组诗,均系诗人献给远在大洋对岸的新婚妻子高孝贞(真)的作品。有这样一个传说,说诗人与新婚妻子分别时立下誓约,远涉重洋赴美后,每到一个地方,就给她写一封信。闻一多一路情书不绝,但信却被闻一多的父亲“截获”了。长辈深恐女儿情长会严重影响他的学业,于是将信件一一没收。闻一多经常不见回音,觉得忍无可忍,就在信中大发雷霆:“你死啦!不给我回信!”这时,高真才实情相告。至此,闻一多的相思之情便更加炽烈了。1923年寒假,家信告知,他与高真的第一个孩子就要出世了,闻一多得讯后,感慨万端,“情思不变,连干五昼夜作《红豆》五十首,现经删削,并旧作一首,共存四十二首为《红豆之什》”。(闻一多1923年11月26日《给梁实秋》)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红豆》组诗。这四十二首爱情诗,虽是在五昼夜内连续作成,彼此有一定的联系,但终究还是属于各自独立的篇章,为了方便阐释,又避免啰嗦重复,我们在这里采用趁篇点评的方式,希望能用言简意赅的文字为广大读者的阅读提供一点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