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境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2-07 17: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9:31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过,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所做的事情并无觉知,或不甚觉知。这样所做的事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此境界之人以本我为中心,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他的存在对他人和社会没有实际意义。
2.功利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此境界之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取舍,他的存在和作为,对自身有着实际意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也是相对于自我意义而言。
3.道德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有这种觉知,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如儒家说法,所做之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他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为,皆以他人和社会为中心,对社会伦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4.天地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知,就是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了解所做事情的意义,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此境界的一切存在和作为,以大自然和宇宙为中心,对宇宙万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他所描述的四种境界之人分别为:
生物的人,现实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由低级向高级渐次而成,前一个境界是后一个境界之基础。
生物的人追求的是吃饱穿暖喝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用,满足的是最基本的物质需要;
现实的人则在生物的人基础上,追求自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急功近利,唯我独尊,惟利是图,以自我的实用和提升为中心,表现为自私自利自立;
道德的人,自我要服从社会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和伦理的需要,自我以行义为目的,行侠仗义,惩恶扬善,我的所作所为应是道德的组成部分,此时的自我与道德的关系,就好象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地球的自转是紧紧围绕太阳的公转的,如果没有公转,那么自转也就失去了意义;
宇宙的人,以事天为宗旨,人不仅是社会的人,还是宇宙的人,人是宇宙的一分子,人与天地寿,人与天地参,表现为自在,自为,自适,以天地为旨归,天人合一,“物物而不物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