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当过新闻工作者的名人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9:1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7:49
埃德加·*(Edgar Snow)
美国记者
埃德加·*,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1928年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赴前线采访,写下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特别是他撰写了轰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不带任何*偏见和党派色彩,通过亲自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抗战期间,*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把中国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组织、发起、宣传“工合”运动,支持中国的战时经济;如实报道中国抗战实况;开展大量的国际宣传,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他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以自己的行动,在中美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在北平南苑目睹了中日战争的开端。他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堪,无法正面回答,只得仓促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
9月末,*在上海目睹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在报道中,*称赞这场战争是“伟大的表演”,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军事技能,是许多人所没有料想到的。
接着,*沿着日军在中国的侵略战线,横越中国国土,去了汉口、重庆、西安,并再一次去延安,撰写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在汉口,他为中国工业所遭到的破坏而痛心:“最令人气馁的是中国在各处所犯的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没有把工业企业和有技术的工人加以改组和撤退,而在放弃南京、汉口两座战略城市之前,又没有作出巨大的努力使两个城市不致变成敌人的战争基地。日本利用了掠得的资源和工厂,把侵略更深一步向内地推进。”
他惊异地发现:尽管日本人取得了所有重大战役的胜利,但从来没有赢得一项*决定,从来没有能够胜利地结束这场战争。任何甘心承认失败的人,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对,人们不承认他的权威。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了南京傀儡*的首脑,人民就唾弃他,他的影响也就消失了。如果蒋介石投降,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他称赞新四军:最大资产,也许就是他的*传统,那就是有组织方法,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战斗的战术。他夸奖八路军:已经成为一种英勇的传说,这传说在它万次战斗的记录中,象征着每一个作战的人都必须相信它具有的那些战斗的品质:忍耐、敏捷、勇敢、指挥的天才、不屈不挠以及——也许最重要的——精神的不可战胜。所有这些结论,都显示了*作为一个进步新闻记者敏锐的洞察力。都被收入他在1941年出版的《为亚洲而战》一书中。
地下工作总部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日军大肆搜捕、*中国的抗日爱国人士和*青年。当时,*参加了在北平的外国人(欧美)援华社会团体,积极掩护和帮助中国的爱国者,使他们免遭日军捕杀,他的公寓成了抗日爱国分子的避难所,*热情地帮助这些避难者化装成乞丐、苦力和小贩逃出北平。
*家中还存放着一些中国人寄存的财物,从私人汽车到游击队从日本人手里夺回的黄金、珠宝和玉器。有一次,西山的抗日游击队派了一位联络员来找*,请他帮助变卖从日军手中夺回的珠宝、黄金,以解决游击队急需购买*的经费,并提出给*高额的回扣。*说:“我一分钱也不要。但是我建议,你们把在西山一个修道院扣留的几名意大利修道士释放了。”他对游击队员说:“这样做不好,会损害你们的抗日事业,不能获得国际上的同情。”“我是为中国着想。”*说,“一次只能同一个敌人作战,不宜树敌太多。”
游击队接受了*的建议,释放了那几个意大利修道士,*也找到了肯帮忙的人帮助游击队把珠宝、黄金变卖了出去。
在*家花园的地下,爱国学生埋藏了许多被日军查禁的进步书刊。*甚至还同意在他家中设置了一部秘密电台,*除了忙于新闻采访,报道中日战况,每天还要为众多的避难者的吃饭问题奔忙。
当时,西方各国在中日战争中保持中立,日本占领军对在北平的欧美等国的人士还没有敢公然侵犯。*说:“我的住所很快成了某种地下工作总部了,我肯定不再是一个‘中立者’了。”
*掩护邓颖超从北平脱险,颇有些传奇色彩。七七事变时,邓颖超正在北平治病,为了尽快离开战乱地区,邓颖超在爱泼斯坦的帮助下找到了*,请*设法带她出去。为了应付沿途日军盘查,邓颖超化装成*的“保姆”。和*一起乘火车离开北平。列车到达天津站,日军在月台检查所有的中国旅客,凡是他们认为可疑的,都会被抓走。“我是美国人,美国记者。她是我的家庭保姆。”*对日本检察员说。日本检察员挥手放*他们出站。到达天津之后,*把邓颖超托付给自己的一位好友、新西兰记者吉姆·伯特伦,请他把邓颖超带过封锁线。令人惊奇的是,*当时并不知道所帮助的人是邓颖超。实际上,*帮助中国人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
中美人民友谊的桥梁
1941年,*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的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进行了三次长期访问。这在美国*对新生的中国实行孤立*和武装支持台湾蒋介石的年代里,对一名美国人来说,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1960年,*访问北京,他意识到中国领导人希望他的到来,可能有助于建立起一座中美两国的友谊桥梁,他表示:“前途是艰险的,但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后必将架起。”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出乎意外的被邀请访问北京,中美关系解冻,美国《生活》杂志抓住时机发表了*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透露了中国领导人*曾告诉他的话:如果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这篇文章是*的最后一篇“独家内幕新闻”。就在尼克松开始前往北京的同一个星期,*死于癌症。
*生前写道:我爱中国,我愿在我死后把我的一半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美国抚养和培育了我,我愿把我的一部分安葬在哈德逊河畔,日后我的骨灰将渗入大西洋,同欧洲和人类的一切海岸相连,我觉得自己是人类的一部分,因为几乎在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着同我相识的善良的人们。遵照*的遗愿,他的妻子将他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的末名湖畔,另一半骨灰安葬在美国哈德逊河畔。
************************************
史沫特莱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一个杰出的与众不同的女性。美国人,生于密苏里州。当过侍女、烟厂工人和书刊推销员。曾在《纽约呼声报》任职。1918年因声援印度独立运动而被捕入狱6个月。1919年起侨居柏林8年,积极投身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曾在柏林会见尼赫鲁。史沫特莱1928年底来华,在中国一呆就是12年。抗战初、中期,她目睹日本对中国侵略,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
她的《中国红军在前进》、《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国在反击》、《中国的战歌》等专著,向世界宣传了中国的*斗争,成为不朽之作。她亲自护理伤员,组织医疗活动,用行动唤醒有良知的人们。她访遍了中国华北、华中的大部分地区,用热情召唤更多的国际友人,一同为中国抗战出力。
史沫特莱,中国人民的朋友,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她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中国人民的*斗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7:49
姓名:曾湉
生日:1980年12月4日
*面貌:党员
民族:汉
出生地:重庆
毕业院校: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所学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
学历:大学本科
学位:文学学士
工作经历:2003年7月_2005年9月:任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兼任2003级播音本科班班主任
2003年2月_今:*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新闻60分》、《直通香港》主持人
获奖情况:2004年10月,凭借作品《老人与海》获首届“沃尔沃卡车杯”CCTV朗诵艺术大赛全国金奖
2004年底获北京市“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
特长:朗诵、越剧(小学时曾从师两年,对此情有独衷)
爱好:1、和朋友、家人自驾游,草原露营、江南水乡驾车七日游等等,乐在其中。
2、电影的热衷者,每有新片必不错过。也曾作为“票友”参与过电视剧的配音
3、咖啡:闲暇之余品着它便顿觉幸福非常,嘿嘿。
喜爱颜色:挚爱蓝色——清新、爽朗、却又不甜腻,很“早晨”的感觉。
还有:颜倩
郑丽
张璐
梦铜
王端端
孙靖涵
李 红 严 艺 卢 琛 王端端 徐 俐 桑 晨 李 峰 祁 莺 宋一平
朱 迅 叶迎春 鲁 健 王玲玲 刚 强 任志宏 张 文 梦 桐 洪 涛
王世林 文 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7:50
邹韬奋
邓拓
黄健翔
南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