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9:1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09:04
1935年5月25日,一方面是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后,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的反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当急之下,要于5月26日上午,*、周恩来、朱德等人决定后,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其部署是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一军团一师和陈赓、宋任穷领导的干部团为右路军,由*纵队及1、3、5、9军团为左路军夹河而上攻取泸定桥。左路军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为前锋攻击前进。
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红一军团命令:“王开湘、杨成武:*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事实上,关于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到底是21名,还是22名甚至是23名,也不是完全清楚的。比如一八六期的《战士报》,上面写的就是“二连21个英雄首先爬铁链冒火过河”。后来,根据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发表在《星火燎原》上的著名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人们把飞夺泸定桥的勇士定为22名。
22位勇士
1986年,王永棉在泸定县委派下,赶赴北京拜访当年红四团党总支*、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铁道兵司令部副司令员的罗华生将军。罗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的22勇士,是他亲自到二连挑选出来的。当时他挑人的标准是,凡是干部,包括连长、指导员、党支部*及排长,首先要挑出来。曾经是战斗英雄的,比如在渡乌江战役中立过功的,也要挑出来。平时作战勇敢的,挑出来。挑选出来的人,必须是*党员、共青团员,起码也要是入党入团积极分子。突击队的任务是二连连长廖大珠抢下来的,就由廖大珠担任突击队的队长。
1985年,泸定县筹备“飞夺泸定桥”胜利50周年纪念庆典,王永棉受县里委派赴北京邀请杨成武将军参加庆典,曾当面向杨将军询问有关二十二勇士的线索。杨将军告诉王永棉,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后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当时,杨成武将军说到这些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我的22名勇士,你们在哪里,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泸定县的同志们在解放后的追访中,还找到了1位勇士的下落,那就是副班长刘梓华。
寻找英雄
22名勇士中,唯一留下,下落和相片的勇士就是刘梓华,刘梓华的雕刻头像就是根据他本人的相片制作的。关于刘梓华下落和相片的获得,有一个曲折艰难的寻访过程,而我们的采访对象王永棉就亲身参与了这个过程。
从1975年5月到9月,近5个月的时间里,调查小组从四川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湖南、贵州、广西,差不多绕半个中国走了一圈,搜集有关的红军长征文物,其中调查22勇士下落是他们时刻放在心头的一项重要任务。
意外发现
1975年8月,调查组来到江西南昌,在参观江西的*烈士纪念馆时,在一个大陈列厅里,看见挂着很多相片,上面都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参加*战争的江西籍的烈士,下面还有他们的简单生平。
王永棉一个一个认真地看,突然他眼前一亮,心中一阵狂喜。他发现了一个叫刘梓华的相片,他的生平介绍中写着,“刘梓华同志是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英雄之一。”
王永棉连忙叫来一起去的同志,但一个同志提醒他:“你看清楚了没有?前面写的是强渡大渡河啊。”自从杨得志将军写了《强渡大渡河》、杨成武将军写了《飞夺泸定桥》两篇文章后,这两个词几乎成了专用词组,分别特指发生在安顺场和泸定桥的战斗。
但这毕竟是个重大发现,他们立即去找纪念馆的管理同志,但对方告诉他们纪念馆所知的情况也只限于展览内容这么多,不过他们告诉王永棉,这些材料的来源是河北省廊坊军分区。
1976年1月26日,泸定县方面给廊坊军分区去信去函,了解有关刘梓华同志的情况。1977年1月15日,当天泸定县方面收到了回信,信中肯定刘梓华就是当年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并说明刘梓华生前系天津廊坊军分区的副参谋长,1951年患恶性淋巴肿瘤去世。
8名勇士姓名可以确认
经最新查证,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中,目前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其中有照片者4位:李友林、刘梓华、杨田铭、刘金山。
站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门前,就会看到大道两旁的22根花岗岩石柱,分别代表着22位夺桥勇士。然而走近观看,却只能在5根石柱上找到勇士的姓名,其中只有2人根据照片在石柱顶端雕出了头像。其他勇士呢?是谁?在哪里?什么模样?有什么样的生平事迹?飞夺泸定桥泸定县原*主任、72岁(2011年)的王永模,每天都在苦苦寻找着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几天前的5月23日,他又收获了新的惊喜。
记者:王老,听说您1999年退休以来,一直在为寻找22位夺桥勇士的英名和事迹而奔忙?
王永模:是啊。红军22勇士飞夺泸定桥,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伟绩和人间奇迹。聂荣臻元帅在为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撰写碑文时,用“奇绝惊险”4个字发出了由衷地赞叹。弹指一挥间,70多年过去,他们中大多数人却连名字都不为世人所知,真让人遗憾!无论从告慰勇士在天英灵的角度,还是从弘扬长征精神的角度,我都有责任为寻找他们的英名和事迹去操心、去奔波。
记者:现在,您找到了哪几位勇士的下落?
王永模:纪念馆建馆时,有关部门已找寻到5位勇士的姓名,他们是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和刘梓华,并搜集到李友林、刘梓华两位勇士生前照片和部分生平史料。后来,在我们的努力下,国内许多媒体和红色网站都热情参与了寻找勇士的行动。到2007年,在上海、南昌新发现了两名勇士--特等机*手赵长发、战士杨田铭。
记者:具体是怎样发现并核实的?
王永模:最初是杨田铭的大女儿杨党燕,在上海看到红色网站的寻呼后,打来电话说:“我父亲杨田铭是飞夺泸定桥22勇士中活下来的18勇士之一。”我立即委托东方电视台的记者去登门访问杨党燕,后来又联系上杨党燕的妹妹杨继红,最后终于在江西省图书馆找到了有关杨田铭的资料,还有他1961年5月21日发表在江西日报上的回忆文章《飞夺泸定桥》及保存在家中的照片。根据杨田铭在回忆录中的描述,我们又确认了另一位勇士赵长发的英名。
记者:您还找到一位叫“云贵川”的勇士?
王永模:那是1985年1月,我去北京,邀请曾任红一军团二师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来泸定故地重游,参加红军飞夺泸定桥50周年庆典。我告诉他,我们苦苦寻找22勇士多年了,希望他回想一下有没有印象深、记得住的勇士。他说:“有一个在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家里很贫穷,从小跟着父亲在深山密林中采药、打柴,攀崖涉水很内行。因为他入伍时没有名字,战友们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云贵川'.在夺桥战斗中,他攀援铁索,和廖大珠一起冲锋在前,后来,打腊子口他还立了一功。”就这样,我找到了第8位勇士的名字--云贵川。
记者:听说您最近又有新收获?
王永模:是的,就在(2011年)5月23日,我收到烈士后代寄来的刘金山勇士的照片和生平史料。真是苍天有眼,英雄魂系泸定。今后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公园,又可以新添一位勇士的头像供人瞻仰了。
记者:您这么大年纪了,成天为找寻勇士的英名而奔忙,很辛苦吧?
王永模:70多年过去,要找到普通战士这一层面的英雄人物,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这是历史和社会赋予的重托,是发扬光大红军精神的现实需要,是泸定人民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会坚持不懈,在有生之年一直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