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00:5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59
下面的短文主要从廉颇和蔺相如之间所发生的事情进行介绍,然后对二者的印象进行阐述:
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蔺相如侍赵惠文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
扩展资料:
蔺相如与廉颇的故事片段介绍:
蔺相如又问:“秦王威势那么大,我都敢在他的朝廷上叱责他,羞辱他的群臣,难道我还单单怕廉将军吗!我考虑的是,强大的秦国因为忌惮廉将军和我蔺相如,才不敢大举进犯赵国,倘若我们两虎相争,那必然有一方会受到伤害。我之所以处处避让廉将军,是因为把个人的私仇放在了国家利益的后面啊!”
蔺相如的话很快便传到了廉颇耳里,这让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为表歉意,廉颇赤膊负荆,专程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两人尽释前嫌,从此结为了生死之交。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59
写作思路:碰到这类的题目,首先要读懂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在故事中廉颇是一个敢于认错改过的人,写作的时候,可以结合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
蔺相如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他不跟廉颇计较,可以看出。蔺相如也是一个不畏*的人。从他完璧归赵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勇于改过的人,从他负荆请罪就可以看出。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这个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将相和》这出故事宣扬的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将相和,平天下。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完璧归赵。
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文王所得,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
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
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一颗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昭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应允。
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昭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00
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见秦王绝口不提以璧换城,便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地要回和氏璧,接着说“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然后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从蔺相如故意说和氏璧有点儿缺陷从而成功从秦王手中取回和氏璧、取回璧后让手下人化了装将璧先送回赵国,可见他十分机智;从蔺相如宁可与和氏璧一起撞在柱子上也不肯把璧交给秦王,可见他十分勇敢;从蔺相如在渑池会面上强硬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可见他不畏*;从廉颇放话要让蔺相如下不了台,“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蔺相如为了不使将相不和导致国家力量被削弱而避免与廉颇相见,可看出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识大体;从廉颇负荆请罪时蔺相如不仅没有责怪廉颇,反而连忙出来迎接廉颇,可见他宽宏大量。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01
蔺相如是一个以国家为先,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2:01
写作思路:碰到这类的题目,首先要读懂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在故事中廉颇是一个敢于认错改过的人,写作的时候,可以结合故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做到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