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27 09: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7 06:37
第一、*上拥汉派和士族阶层对其形成掣肘
曹操出身士族最为歧视的宦官家庭,一向被士族清流所鄙视,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中更是公然指斥曹操为“赘阉遗丑”。后曹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汉献帝于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高举汉室的旗号,揽天下英才用之,才有了颍川荀氏、弘农杨氏等士族的投奔。
但随着曹操实力的增加,野心也随之变大。曹操从“*封侯作征西将军”,变成了“若天命在我,我为周文王矣”。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真实面目也被世人一览无遗。曹魏集团内部叛乱不断、内耗相当严重,最终成为了曹操更进一步的掣肘。
先是董承受衣带诏,后有耿纪、魏讽、侯音在许都、邺城、宛城谋反或谋反未遂,都与向汉不向曹的汉室旧臣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曹魏重臣中的荀彧、崔琰等,更是“身在曹营,心怀汉室”,在*立场上与曹操在后期是同床异梦。曹操以军功起家,为了摆脱对士族的依赖。曹操抑制土地兼并,连发”求贤三令“,以唯才是举提拔寒族,和士族阶层的的观念背道而驰,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士族阶层的利益。而且曹操一统天下之后,会打破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的局面,出于自身利益集团的考虑,占据当时社会绝对*与经济地位士族阶层对曹操不会全力支持,甚至会处于观望、抵制状态。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曹操有生之年,对士族阶层始终没有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内部人心不齐,处处掣肘,放不开手脚一统天下。
第二、战略上赤壁败北,使得孙刘崛起,并立之势形成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次年秋,曹操南征刘表,未至刘表病逝,荆州内部失和,而子刘琮携荆州部众投降。连续的胜利,使得曹操飘起来了,觉得天下将定。所谓骄兵必败,骄傲思想直接导致战略的错误。曹操在追击刘备之时,却写信威胁孙权投降,结果这一下反而促成孙刘联盟。对孙刘联军的轻视,在没有准备好就与孙权开战,对贾诩“坐观江东”的建议未听,企图凭一战而竟全功,结果兵败赤壁。
周瑜在劝孙权连刘抗曹时,曾说曹操赤壁之战有四败:一是北土未安、曹操后方不稳固,既有内忧,又有外患;二是弃骑用舟,舍长就短;三是时入寒冬,长途奔袭,曹操的后勤补给困难;四是北人南下,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孙权英明果决,用人得当,坐拥江东;而刘备以仁义著称,颠沛流离半生却不失其志。而且两人手下也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孙权据江东有长江天险,北军不善水战,一时半会也拿不下;而刘备自赤壁之战后,跨荆益二州,易守难攻。且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攻守相望,曹操啃不下这个硬骨头。致使孙刘两家崛起,并立之势形成,很难再有统一天下的大好局势。
第三、曹操兵权不下放,诸将无便宜行事之权
曹操多疑,虽唯才是举,但兵权主要集中在宗族诸将手中。对于外姓将领的虽善用但不放权,如合肥之战时,张辽乐进李典三将总共才统兵七千。曹操兵权不下放,致使手下诸将无临机决断,自行用兵的权利,如张辽对东吴用兵只有防御权,没有见机进兵权;夏侯渊“因未得曹操言语,未敢动兵”救援韦康,致使韦康被马超所杀。由此可见一斑,无便宜行事之权,怎么能独当一面?所以曹操在行军打仗时经常亲上战场,虽成就自己赫赫威名,但过于被动,所以曹丕继位之后,在曹魏实行都督制度,给予将领便宜行事之权。
第四、曹操后期雄心不再,有所懈怠
自平定关中大破马超后,三分天下已有其二,此时的曹操已经没有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斗志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朝政上面,对于开疆拓土反而不太上心了。因为年事已高,怎么保持曹家的统治地位就成了首要任务了。所以当益州张松献图时,曹操以貌取人,使得张松怀恨在心,力劝刘璋与曹操为敌,把益州拱手送给了刘备。而在张鲁降曹取得汉中之后,司马懿、刘晔等人力劝兵出汉中,一举拿下益州,曹操却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错失良机。反而时回去就称魏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为曹魏代汉完成了最关键的一环。
当刘备在益州站稳了脚跟,发动汉中之战时,曹操才悔之晚矣。可是当刘备全力进攻汉中时,曹操的表现得就比较迟钝,自己率大军坐镇长安于后线停滞观望,使得夏侯渊被杀,汉中失守。从此以后,曹操也彻底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可能。
总而言之,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高举汉室正统的大旗,对曹操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给曹操带来*资本的同时,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汉臣的身份桎梏了曹操一辈子,而怎么平衡汉室与自身的关系,耗费了曹操的许多精力。在平地北方之后,战略上的失误和晚期的懈怠,更是使得曹操一统天下的最终理想未能完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