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那些事作文25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5 11:0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8 11:49
许多事情令人难忘,回忆时像电影镜头一样逐个闪现,虽短暂却十分清晰。
别看我们班平时内讧不断,处处弥漫着火药味儿;可当我们一致对外时,爆发的力量却是不容小觑的。
期末结束前夕,学校举办了班歌比赛。为了拿到第一,每个人都很卖力。“班歌既然已经选定,就要用心唱,不能吊儿郎当的,知道吗?”班主一声令下,大家都引吭高歌,那种声音很齐,很亮,有种势不可挡的力量。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第一次这么卖力,这么用心地唱一首歌吧。我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在这次比赛中我们一定能势如破竹!
之前我接触的老师大多是男老师,或许他们不善于表达关爱,所以我一直渴望来自老师的温暖。
七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位女性同胞,我记得开学时,她把我叫到办公室,看到我的袖子没整平,细心地帮我把袖子弄好,就在那一次我对这位老师产生了好感。
几个月前,我的眼睛很痛,且布满血丝。周一老师一发觉这情形就跟我说:“你的眼睛红红的,回去叫你母亲熬些去火的凉茶给你喝。记住,千万别用手去触碰眼睛。”对别人而言,这是一句平常不过的话;但对我来说,却如雨露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
不久前,我拿作业到办公室去,语文老师说:“你过来一下。”当她看到我被风吹乱的衣领,又帮我轻轻折好。“你去帮老师把语文科代表叫过来,好吗?”“嗯。”一个细小的动作,一句普通的询问语,却让我快活了大半天。
不管是快乐的、悲伤的、幸福的还是痛苦的,那些令我难忘的事儿,让我变得更坚强、更勇敢、更快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8 11:50
难忘的那些事
诚然,一个以童年记忆为对象的叙事者,在描述个人眼中的历史图景的时候,不能不受制于叙事者的出身、身份、经历、禀性、品行,以及叙事动机。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时期、历史场景也许会有不同的记忆和描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一些基本常识和细节却不能遗忘或修改,尤其不能有意修改,甚而至于篡改,以取悦当今的某些无聊趣味。最近看了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影片讲的也是“*”记忆,却号称什么“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且不说“最干净”的标准是什么,我想,至少不仅仅是女主角在性方面的无知;而仅就故事本身来说,已颇有些让人莫名其妙,使得我们不得不怀疑导演作为叙事者的用心。作为故事主人公的静秋和老三,一个是右派的女儿,一个是走资派的儿子,他们的恋爱如果发生在“*”当中,恐怕也不会是这样的浪漫和清纯吧?事实上,这样的恋爱只能发生在人造的、超时空的桃花源里,绝不可能发生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一见钟情的前提是静秋作为中学生的代表,参加新教材的编写实践活动,来到这个小山村。试想,一个右派的女儿、可教子女、母亲还在学校*,会有这样的殊荣吗?这是个普通的常识,凡是经历过“*“的人都应该有所了解,导演却偏偏忽略了这一点,是一时的疏忽,还是记忆出了问题,或是有意想掩饰什么?
对于“*”,我们一直表现得十分暧昧。虽然官方早就有过“十年浩劫”,以及“彻底否定*”的说法,但在叙事作品中,除了早期的伤痕文学,我们其实很少看到关于“*”的历史再现。知青文学写作在“青春无悔”的口号下,不仅失语,而且失忆,几乎已经丧失了*近历史*的可能。在这里,青春记忆不再是生长在我们身体里的一根刺,它已经蜕化为一种老年人的臆想,我们的历史就在这种想像中被重新建构起来。这是很糟糕的一种局面。我一直以为,“*”对于我们的影响,长久以来是被低估了的,它表现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就深度而言,它的影响将不止于50后、60后、70后,还将包括80后、90后乃至他们的后代;就广度而言,也不仅仅是*、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伦理、思想观念或行为方式,还可能包括更加复杂的民族心理和集体无意识。但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之于我们,却更像是一个禁忌,对于“*”的研究和反思几乎无从谈起,或被严重地边缘化,或被广泛地改写和修正,不要说下一代,即使我们自己,怕也很难了解“*”的真实面貌了。所以我很希望,能有更多的亲历者,变成“*”记忆的书写者、叙述者,为后来的研究者积累和保存更多的第一手材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8 11:50
一共几个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