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变化 600字作文4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6 10:5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9:42
30年,弹指一挥间,30年,风雨苍桑,我们和共和国共同走过,我们是改革开放的见证人!我出生在1962年,说起这30年,那真是有太多的话要说。还是从身边小事说起,从衣食住行说起吧。
穿衣的变迁
那是1967年的冬天,姥姥用全家人的布票给爸爸做了一条棉裤,做好了他嫌肥,自己又把它改得太瘦了,没办法,只好又给他买布做。姥姥说:“不要怪他,人人都有爱美心。”快过年了,家里没有钱和布票了,姥姥就把我们三个孩子的衣服拆了,买了一袋染料在大铁锅里染了染,又翻过来缝上。
“我们也有新衣穿了!”孩子们很高兴。
现在的孩子们一出生就有了不知多少套纯棉的秋衣秋裤,而我是直到1980年上大学才穿上了秋衣秋裤,在这之前是穿把妈妈单位发的劳保手套拆了再手工织成的线衣线裤。一个严寒的冬天,姥姥把过去的旧毛衣拆掉给我织了条围巾,那些毛线太旧了,是姥姥一点点边织边搓织成的,直到上大学,家里才给我买了一斤半化纤毛线织了件毛衣。也许是年轻时穿够了黑的蓝的灰的了吧,这几年我陆续买了十几件羊毛衫,红的,绿的,黄的,五光十色。服饰不仅仅是遮体和御寒,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趣,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不是吗?别的不说,就连人们用的背包也在诉说着文明意识的复苏和长成。过去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草绿色的挎包,现在,你看看小小的包包也是魅力四射。圆角的柔美温和,长方形的大方、朴实、庄重。
衣帽、首饰和背包都是会说话的。不是吗?你是个初恋的少女,穿一身浅花裙,背一个红色的包,你的热情奔放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之情不用你说话就传达给了别人;一只做工考究的黑色的包里,东西放置的井然有序,也就足以证明着你是一个做事严谨的人。改革开放初期,谁穿了条大喇叭口的裤子都会被人投去惊异厌恶的眼光。现在,你走在大街上,会看到:大冬天的,姑娘们会穿上一双长筒靴,紧身毛裤,短短的羊毛裙,男女老少穿的或飘逸或俏丽,再也没有怪异的眼神,只有赞美和相互学习。美是人类共同的追求,社会进步了,服饰自然就多姿多彩了。
饮食的变迁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事情是大人们天天为吃得发愁:“唉,这个月又不够吃了。”我们一家人每人每月凭证供应14公斤粮食,60%是粗粮。我们正在长身体,而且那时候学校几乎天天组织到农村、到工厂参加劳动,从我十三岁开始,有时一个月就要吃20多公斤粮食。姥姥的手巧,把高粱面和白面做成金银卷,红薯面轧成饸饹,就是洋槐花和苜蓿草都能做成菜饼子吃。想想老人真得是太不容易了!现在到超市里我们可以买到馒头、面条和各种菜的半成品,那时候一切要从原材料开始做,我就经常和老人一起去郊区的磨房把高粱米、玉米磨成面。做饭是要用火的。在县城的时候是烧柴灶。我和妹妹放学后也和农村孩子们一样去地里拾柴禾,做一顿饭弄得满屋里都是烟,再爱干净的姑娘、媳妇也没有办法。后来搬到市里后是烧煤球,满屋子烟不说还特别慢,捅开炉子没有20分钟火根本就上不来,你再着急也没有用。 春节来临了,家人也更愁了,只有一斤肉、半斤白糖、半斤花生、一斤带鱼,平时借别人的钱呀、米呀的也该还了。那时候家家户户入冬的时候都要买上三百五百斤的大白菜,一家人一个冬天就是白菜、箩卜、咸菜和土豆子。过年了,一家人终于可以吃上顿饺子了。
现在,我有时也为家人的饭菜“愁”,不是愁没的吃,而是愁花色品种太多,好东西都吃腻了。每天我问丈夫和儿子:“想吃什么?”“不知道。你自己看着办吧。”这就让我犯了愁:“昨天吃的虾仁和烧茄子,今天再吃什么呢?做一次米粉蒸肉?”“你最好这一周不要和我谈肉好吗?我都吃怕了。”儿子这么一说,我只好上网查最新菜谱了。
住的变奏曲
2006年,我家终于搬进了110平方米的新楼房,大客厅、大厨房、大落地窗,天然气进家,一年四季有热水用,卫生间里有大浴缸,可以躺在里面洗澡,那象小时候去公共浴池洗澡,人象下饺子一样在一个大水池里洗,水都变黑了,上面飘着厚厚的脏泥了,新进来的人仍在下去洗,有什么文明可言?
搬进新家的第一天我激动得睡不着觉,往事如电影般在脑海里上演。我十岁之前,我们家一直在租民房住,而且频繁地搬家,好在东西不多,两平板车就解决了。60年代,我家五口人住在一个农民的柴草房里,只有十二个平方米,吃喝拉撒全在里面,一盘土炕,睡着姥姥、妈妈和我们三个孩子。姥姥爱干净爱美,她几乎天天都要用洗衣盆在那里洗呀搓的,衣服床单大件小件,一洗一大盆。但是不论怎么洗,就那一间房,煤炉子就在睡觉的土炕边,任你怎么爱干净那烟尘那煤灰,你能有什么办法?刚出生的小弟弟就睡在热沙土裤子里,弄得满炕都是沙土。70年代,我们全家从县城搬到了沧州市,爸爸机关分配给了两间平房,我们总算是有了自己的家。爸妈带着弟弟住一间,妹妹住餐厅兼客厅的外间,我和姥姥只好住头都抬不起来的厨房了,要做饭只好再在小院子里自己盖一间小土房。现在我们姐弟三人都成了家也都买了上百平方米的大房子,卧室是卧室餐厅是餐厅,还有了书房,小区里四季有鲜花和绿草。爸妈的房子位置和设计最好。勤俭一生的他们,买房子却要买我们这里最贵的。现在不少人都知道了“隐私权”这个词,在住大杂院的时候,在一家老少三代住一间房子的时候,何谈隐私权?何谈住的文明?
行的变迁
我的老家在离县城60华里的农村。记的第一次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爸妈借了两辆自行车,把我和妹妹放在两个大竹筐里竹筐绑在自行车后架上,爸妈骑车回老家。后来县城里有了大货车改装的客车,我们也很少“坐”(其实是站,车上没有座位),因为一个人六毛钱爸妈舍不得。
出远门是一件很重大很艰苦的事情。上大学的第一年回家我就没有赶上当天的夜车,改签第二天的车后,在候车室整整站了一夜。那是让人很难忘怀的一夜,人挤人到什么程度?你的脚站麻了,抬起来休息一会儿,再放下来时就没有地方了。现在我去石家庄、天津、北京办事,坐早班车走,当天就能往返,因为火车提速了,车好了也多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我市到石家庄到北京都是三小时车程,到天津只要一个半小时。弟弟妹妹都开上了自己的轿车,我爱人也要买车,我不同意:“这倒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我认为我们都在市区内上班,骑自行车才10多分钟,买了车要有地方放,要保养它,要烧掉大量汽油。我认为我们国家是不应该提倡小轿车进家庭的,13亿人口,2.8亿家庭,一家一部车,那还要再修多少高速公路?还有车库呢?停车场呢?空气污染呢?再占上亿亩农田够吗?所以我就是不主张买家庭轿车。走走路,骑个电动自行车挺好的。我们有什么事就会毫不犹豫地打的,因为打的的费用比自己养车要少得多,为什么不打呢?一向节俭的父母也每年安排一两次旅游,谁叫现在的交通这么方便呢?“庐山秋色分外美”,今年他们要去庐山看看。
生活在花一般甜美的日子里的人们啊!不要忘记先烈,不要忘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要好好地珍惜和爱护来之不易的好日子,积极工作,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6 19:43
家乡的变化
我的家乡是山清水秀而又贫穷落后的。我的家在离市区几百里远的山沟里。上高中之前,我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的怀抱。老实说我对家乡的发展或是变化向来不是很关心。上高中以前没有这种意识,上了高中之后没时间关心。连两年多前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他乡上大学,又懒得去关心了。因为家乡经济的发展速度跟珠三角的城市比起来实在太令人失望,提起来就伤心。 不过要说家乡的变化,我想或许可以这样做个简单的、表面的概括吧:钱多了,人“懒”了;楼高了,水脏了。 改革的春风直到八十年代后期才似有若无地吹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山村。在此之前村里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努力地在土里刨食。只是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给我们的回报却并不多。村里除了种地再没有多少其他的收入,许多人有手艺、能吃苦,但是没个施展手艺的去处。八十年带末几年,村里人不再指望那块地了。听说大山外面的城市里有金子捡,纷纷走了出去。青年人,中年人,有手艺的,没手艺的,都想出去捡点金子回来。他们一去就是一年半载的,回来时虽然不是满身金银,总比土里刨出来的多。于是在家里歇上十几二十天的又出去了。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孩子。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连十几岁的小孩子在教室里也坐不住了,许多都挤南下打工的列车。农村劳动力少了,以前辛辛苦苦开荒开出来的地没几年又长满了野草。近几年水田也荒了许多,种地太辛苦,家里有了钱,谁还愿意自找苦吃呢?以前春节刚过没几天,田头地角便都是忙碌的身影。如今没过元宵下地似乎是很丢脸的事了。留在家里的农村妇女农闲时隔三差五就会聚在一起打牌消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啊!晴天迎着朝露出门,披着星光回家,雨天便是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到头没几天歇的。 这几年村里的楼房就像雨后的春笋般不断从各个角落冒出来。三层四层,有的外表装修得很漂亮。即使只是一层的,算不上楼房,看起来毕竟比那些泥砖瓦房要顺眼得多。室内的装修就更不必说了,光滑得照得出人影的地砖啦,华丽的墙纸……简直是拿钱往墙上贴,拿钱往地上铺了。就是只刷上白白的石灰看上去也亮堂多了,不再像泥砖瓦房那样阴暗、压抑。 但是让人很不舒服的就是溪中的水越来越脏了。以前用不起自来水,村里人的用水都取自那条横穿村庄的小溪。村里人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家里的大水缸挑满水,以备一日之用。我们小的时候还经常在小溪里游泳。有时口渴了就着溪水猛喝一气。现在别说挑溪水做饭,就是洗菜拿回家还要用自来水再洗上一两遍。夏天看到这些脏水,我们不再有跳下去的冲动。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的情景如今是看不到了。溪水中、溪边随处可见的是各种各样的垃圾,那些塑料袋有的早就变色了,但就是不肯化掉。村民习惯将所有的垃圾随手倒入溪中,他们相信溪水会带走这些他们不需要的东西。或是堆在门前的空地上,积多了便点上一把火,于是谈笑间,垃圾灰飞烟灭了。 可以预计将来村里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钱会越来越多,楼会越来越高。人会越来越“懒”吗?但是水会越来越脏吗?村里人的这种“懒”,老一辈的人是看不惯的。不过这也正说明了生活的变好啊!得益的是家乡的后代。水的越来越脏,村里的小孩子怕也是早就习惯了吧。受害的不也是他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