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6 10:0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6:49
作品名称《花非花》
创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杂言古诗
作 者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译文: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夜半来,天明去。
译文:像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
来如春梦几多时?
译文:来时像春梦一样能有多少时间?
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去时又好似朝云散尽没有觅处。
扩展资料:
《白氏长庆集》中有《真娘墓》以及《简简吟》二诗,且二诗均为悼亡之作。此《花非花》诗与以上二诗同卷,编次其后。《花非花》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所作。据诗意,亦属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
文学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
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的名句。
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
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虚名复何益”。
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非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6:49
1、宋代朱敦儒的《西江月·世事短如春梦》
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2、唐代岑参的《春梦》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3、宋代晏殊的《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4、唐代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5、唐代韦庄的《长安清明》
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6:50
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