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我见,写一篇高中作文.9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7 08:1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1:24
一位哲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打开《论语》,我们仿佛见到一位慈祥、目光深遂的长者在教导他的弟子:做人要为君子儒,心怀天下;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反求诸已;对人要无适无莫,义于比之;对己要三省吾身,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谆谆教诲,穿越了历史,虽历经沧桑,却愈发得光辉灿烂。孔子设杏坛,修仁德,教六艺,育弟子三千。学而不厌,集为大成。诲人不倦,育七十二贤。
学而不厌,孔子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乐学。“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视学习是一种乐趣。“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全身心地投入,一次又一次的操琴品味,才发出了:“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的概叹!反观我们的学习培训,缺乏主动性,何谈乐趣。知识日新月异,学科综合性越来越强,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把学科前沿性知识,以教材为依托,融入教学,给孩子带来新的认识与思考,这不是学习的快乐吗?身为人师,就要加强学习。
会学。孔子周游列国,至与邦,必闻其政。处处视为学之地,时时当作学习之时。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学习要精细。孔子为研究音乐,与鲁国乐师探讨,从内容的体现到形式的表达,无不细细推敲。得出了“始作翕也,从之纯如也,绎如也,以成”的认识。体会到了“《韶》尽美也,《武》尽美也,未尽善也”的区别。而我们的学习浅尝辄止,还没有参悟透彻,把握本质,便自认为学富五车了。
学习要诚问。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学在官府,流于民间的文化典籍少之又少,问是学习的最佳途径。孔子于洛阳向老子问礼,入太庙,每事问,向七岁的项橐也不耻下问。诚问于师者,诚问于贤者。问则释疑,学必有成。
学习要温习。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学习的知识,会有恍然顿悟之感。既深化了新旧知的联系,又有新的发现。这种心得,不是教师所能教的,多么微妙啊。“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我们的教学更有启示,若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参,没有思考内化而照本宣科,教学势必生硬僵化,味同嚼蜡。温还有反思之意,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给我们提供了反思的典范。反思学习,然后知困,反思教学,然后知不足,反思行为,然后知改进
学习要积累。孔子十五岁志于学,手不释卷,敏以忘食,终生不辍。正因为勤奋学习、厚积薄发,才能在那个百家争鸣的年代独树一帜,开创儒家学派,成就为世界东方文明的先驱与代表。书能医愚,若我们能每天拿出一点时间来读书学习,坚持积累与思考,借鉴前人的知识经验来改造自己,主动交流来分享彼此的思想,知微见著。定会蓦然回首,别有一番心得。那时,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智慧。
学习要践行。特别是道德的修养与学习更需要践行。“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身为人师,更要时时刻刻行在学生前。我们教师先做,让学生跟着做。教孩子认真读书,我们必先博览群书,要孩子不浮躁,我们必先脚踏实地……。行是榜样,身教重于言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1:2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上课上得迷迷糊糊的时候,耳边居然响起了孔老夫子的话。谁,是谁?!
警觉的向四周望去,却安静得出奇。真是奇怪!算了,还是趴着再休息一下吧,毕竟半节课也蛮难熬的。休息之余,脑子却开始天马行空起来。
什么“学而不厌”啊?现在还有多少像我这样的学生会学而不厌,那准是“怪胎”。古时候,孔子教导他的弟子要勤奋学习,要带着不厌其烦的韧性去学习。但是,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抱着“能不学,则不学”的心态在学习。这让许多老师、家长都头疼不已。不过,学而厌都不好么?不!学而厌,有可能是因为懂了,有可能是不懂。懂了,却要再反复学同样的只是,谁会不厌?不懂,那也有可能是教导的人方法不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一套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第一时间弄懂新问题的。越不会越思考,结果越头大,又怎么会不厌?所以我认为,学之有道,有法,有知,有用,即可。不必苛求“学而不厌”。因为会说自己“学而不厌”的人大多是达不到的,真实性并不太高,不值得讨论。
“诲人不倦”是老师的天职,准则。学生有问题问老师,老师可以选择不教么?哪怕老师自己将了N遍但只要学生不明白,还是有教导的义务。难道“诲人不倦”就真的全对么?记得有篇文章写了个小故事,发人深省。
那是个偏僻的小镇,镇里来了名美丽的女教师。很不幸,她带的办事有一名轻微弱智的男孩。因为这个,她格外关心他。往往一道题目,要在课后反复讲解很多遍,这个男孩才能记下。刚开始,她都还是很有耐心的。某一天,她的家里出了事情,也影响了她的心情。小男孩拿着问了很多次,还是不懂的问题来问她,她很失望的推搡了一下小男孩。小男孩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会让老师这样对自己。小男孩童稚的眼睛里流露出了满满的不解,冲了出去。
其实,教育有的时候需要讲方法,而不是一遍一遍讲解着生硬的做题步骤。那个男孩,后来淹死在水塘里。她很自责,后来,她去了一个更偏远的地方教书。她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因为她说,我还没学会怎样教人,我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学习这么课程。越是偏远,越能检验人心。
原来,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一切就都是对的,或许,在我们看似不正确的事务背后,往往暗藏真相。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1:24
建议你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我见”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这样才能提高你的成绩,加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1:2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上课上得迷迷糊糊的时候,耳边居然响起了孔老夫子的话。谁,是谁?!警觉的向四周望去,却安静得出奇。真是奇怪!算了,还是趴着再休息一下吧,毕竟半节课也蛮难熬的。休息之余,脑子却开始天马行空起来。什么“学而不厌”啊?现在还有多少像我这样的学生会学而不厌,那准是“怪胎”。古时候,孔子教导他的弟子要勤奋学习,要带着不厌其烦的韧性去学习。但是,现今的大多数学生都抱着“能不学,则不学”的心态在学习。这让许多老师、家长都头疼不已。不过,学而厌都不好么?不!学而厌,有可能是因为懂了,有可能是不懂。懂了,却要再反复学同样的只是,谁会不厌?不懂,那也有可能是教导的人方法不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一套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第一时间弄懂新问题的。越不会越思考,结果越头大,又怎么会不厌?所以我认为,学之有道,有法,有知,有用,即可。不必苛求“学而不厌”。因为会说自己“学而不厌”的人大多是达不到的,真实性并不太高,不值得讨论。“诲人不倦”是老师的天职,准则。学生有问题问老师,老师可以选择不教么?哪怕老师自己将了N遍但只要学生不明白,还是有教导的义务。难道“诲人不倦”就真的全对么?记得有篇文章写了个小故事,发人深省。那是个偏僻的小镇,镇里来了名美丽的女教师。很不幸,她带的办事有一名轻微弱智的男孩。因为这个,她格外关心他。往往一道题目,要在课后反复讲解很多遍,这个男孩才能记下。刚开始,她都还是很有耐心的。某一天,她的家里出了事情,也影响了她的心情。小男孩拿着问了很多次,还是不懂的问题来问她,她很失望的推搡了一下小男孩。小男孩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会让老师这样对自己。小男孩童稚的眼睛里流露出了满满的不解,冲了出去。其实,教育有的时候需要讲方法,而不是一遍一遍讲解着生硬的做题步骤。那个男孩,后来淹死在水塘里。她很自责,后来,她去了一个更偏远的地方教书。她放弃了城市优越的生活,因为她说,我还没学会怎样教人,我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学习这么课程。越是偏远,越能检验人心。原来,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一切就都是对的,或许,在我们看似不正确的事务背后,往往暗藏真相。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说教师不仅要温习已学过知识而且要有新见解和和体会吸收新成果站在学术发展最前沿才能做称职好老师在此不难孔子所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意义:一是对教师而言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学习获得新知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终身教育思想作为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私学教师孔子也正是做他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开始孜孜以求一生苦学乐学不辍甚至到了晚年年老体衰仍然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皓首穷经精神整理“六经”给后人留下了宝贵文化遗产。二是对学生而言教师要把全部知识毫无保留传授给学生并不知疲倦为其工作有弟子怀疑孔子对他们有所保留即“隐其学”孔子马上解释道:“二三子以为我有隐乎?吾无隐乎尔五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这种毫无保留“无隐”精神完全出自他对学生无限热爱和一片赤诚。孔子所提倡身体力行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工作态度堪称“万世师表”后世楷模。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31 01:23
不给高分50+没人给你写的。下次记得要存够分再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