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半衰期和生物半衰期有什么区别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22:0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3:57
生物半衰期(Biological Half Life)简称血浆半衰期,系指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所需的时间,以符号T1/2表示。一般情况下,代谢快、排泄快的药物,其生物半衰期短,而代谢慢、排泄慢者的生物半衰期较长。临床上可根据各种药物的半衰期来确定适当的给药间隔时间(或每日的给药次数),以维持有效的血浓度和避免蓄积中毒。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同一药物的半衰期不同人常有明显的差异,肝、肾功能不良者或老年人的血浆半衰期常较年青健康者为长。药物相互作用也会有干扰,使半衰期发生变化。 存在于生物体内某特定组织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由于生物学的过程,比如通过代谢或排泄就会使之从该组织中排出,通常这种过程是按指数函数发生,也可以与其近似的比例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当放射性同位素的量降到开始量的1/2时所需的时间就称为生物半衰期。这是和放射性同位素自发衰变时的物理半衰期相对应的词。组织中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通过自发衰变和生物过程两方面使放射性减少,此两过程共同造成的、使放射性强度降为开始时的1/2时所需的时间叫做有效半衰期(effective half-life)。射线对组织的作用是有效半衰期越长作用越大。如果生物半衰期是T′,物理半衰期为T〃,那么有效半衰期可由下式求出: 再有当代谢循环处于恒定状态下,在某一时刻将生物体内的物质用同位素作标记,那么标记物的生物半衰期T′和代谢循环率(r)之间有T′=(ln2)/r这样的关系。
物理上的半衰期通常是元素半衰期
在物理学上,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样本内,其放射性原子的衰变至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半衰期越短,代表其原子越不稳定,每颗原子发生衰变的机会率也越高。 由于一个原子的衰变是自然地发生,即不能预知何时会发生,因此会以机会率来表示。每颗原子衰变的机率大致相同,做实验的时候,会使用千千万万的原子。当原子开始发生衰变,其数量会越来越少,衰变的速度也会因而减慢。例如一种原子的半衰期为一小时,一小时后其未衰变的原子会剩下原来的二分一,两小时后会是四分一,三小时后会是八分一。 原子的衰变会产生出另一种元素,并会放出阿尔法、贝塔粒子或中微子,在发生衰变后,该原子也会释出伽傌射线。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公式E = mc2,衰变是其中一个把质量转为能量的方式。通常衰变所产生的产物多也是带放射性,因此会有一连串的衰变过程,直至该原子衰变至一稳定的同位素。 什么是放射性元素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 自然界和人工生产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动发生衰变,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些元素统称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质。 参*: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在衰变过程中放出α、β、ν等射线的现象,叫放射性。其射线可杀死生物体内的有机体,引起癌变、白血病、骨髓病等。 在自然界和人工生产的元素中,有一些能自动发生衰变,并放射出肉眼看不见的射线。这些元素统称为放射性元素或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状态下,来自宇宙的射线和地球环境本身的放射性元素一般不会给生物带来危害。50年代以来,人的活动使得人工辐射源和人工放射性物质大大增加,环境中的射线强度随之增强,危及生物的生存,从而产生了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很难消除,射线强度只能随时间的推移而衰减。 放射性对人体的危害:大剂量的照射下,放射性对人体和动物存在着某种损害作用。如在400rad的照射下,受照射的人有5%死亡;若照射650rad,则人100%死亡。照射剂量在150rad以下,死亡率为零,但并非无损害作用,住往需经20年以后,一些症状才会表现出来。放射性也能损伤遗传物质,主要在于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346043.htm#sub1346043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3:57
所谓半衰期,指的是放射性物质的量减少到一半时,所花的时间。
物理半衰期,是由于放射性的核反应衰变造成,这个过程通常是很慢的,有的甚至达到几万年,几千年。插一句,之所以人们害怕核辐射,也是一样的道理,那个东东长期起作用。再插一句,人们往往正是利用这个半衰期,来确定很多古生物化石,或文物的年代!
而生物半衰期,则是由于代谢或排泄造成,由于代射或排泄,把放射性物质减到一半,显然就很快了。有的几天,有时一会儿就减为一半了。
有效半衰期,是以上两者共同起作用,所以,它的半衰期是最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