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22:1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52
音乐区别序列音乐与统计学音乐如果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现代音乐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流派的话,那么战后的现代音乐则繁杂纷纭,难以胜数。作为战后现代音乐第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是序列音乐的盛行。作曲家们受到了勋伯格的十二音技法和韦贝恩一些更为激进的创作实践的启发,开始把音乐的全部要素(包括音高、时值、音量、音色、起音法等)都纳入序列的计算网络中,其结果是音乐的所有要素均获得同等的重要性,音乐中的结构组织的产生完全依赖于严格的数学计算。这种倾向是音乐思维的极端理性化所造成的。法国的O.梅西昂在理论和实践中的探索,影响最为巨大。1950年所写的《四首节奏练习曲》和1951年写的《管风琴小曲》等开创了整体序列的先声。梅西昂的弟子法国作曲家P.布莱兹进一步把韦贝恩的点描法结构,制作成更为精细的序列音乐。其中特别强调了节奏模式,把节奏细胞穷其究竟,发掘出千变万化的节奏组织,以此作为音乐结构的支柱。这是自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以来最大胆的尝试。梅西昂的另一位学生I.克赛纳基斯(1922~ )从梅西昂的理论出发,以更高更复杂的数学作为作曲的基础,企图取得音乐与建筑、音乐与数学、音乐与哲学的结合,展现了新的音乐观与伦理观。他把乐队的大部分乐器看作同时存在而又各自独立的独奏乐器群,通过这“音群”产生密度极高的“音粒子”,制作出宽阔无比有若流云般的音响,这种用镶嵌细工结构所形成的“音群”,其音响的威力有若暴雨冲刷着建筑物,数千只青蛙在田野间齐鸣一样,对这种音响的感受,称为“总量观念”。克赛纳基斯还认为在听音乐时,听者常进行着一种无意识的计算行为。这不但在古代中国和希腊的哲学家中早已论及,诸如音与数的各种关系等,甚至到了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音乐中都隐藏着各种数学的计算,从这种理论出发,他建立了独特的推测统计学的音乐论,这种理论后来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尚有法国的M.P.菲利波(1925~ )和日本的高桥悠治(1938~ )等。不确定性音乐与偶然音乐与唯理的、数学的序列音乐和推测统计学相反,在5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作曲家J.凯奇为代表的偶然音乐和以德国作曲家K.施托克豪森为代表的不确定性音乐。和其他现代派音乐不同,偶然音乐并非一种技法,而是一种思想和音乐观的表现,来自中国的易经和佛教的禅,特别是其中的神秘主义。在这种音乐中,凯奇甚至把沉默的无声也看作是音乐,过去把音乐中的休止看作是无声之音的作曲家大有人在。然而象凯奇这样把沉默的无声之音与有声之音等量齐观,甚至把它看得比有声之音更为重要,却是前所未有的。凯奇的无声作品《4分33秒》,在演出时只见钢琴家打开琴盖在钢琴前呆了 4分33秒,凯奇认为这时钢琴虽是无声,但在听众间却有各种不同的反响,而这种存在于外界的偶然而生的声响才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音乐,这种偶然作用不但没有乐音与噪音的区别,而且也没有音乐会场与外界的区别;他同时进行过钢琴新音响的探索。与偶然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不确定性音乐,与过去的即兴演奏有深厚的渊源,但它在发展中走向了极端。不确定性音乐可以任意选择某一音乐素材或者演奏记号,然后由一位或数位演奏者自由地即兴演奏。这种演奏效果千奇百怪,只有通过录音才能保留。在演奏时还可以随意加入诗歌朗诵、舞台动作、甚至听众的自由表演,也常与电子音乐、电脑音乐相结合。施托克豪森在1956年创作的《第十一钢琴曲》是这类音乐的先驱。它共有19个片断,记在一张纸上,演奏家可以随意演奏他所看到的部分。他还规定了 6种速度、6种力度和6种变音方式,演奏家每段演奏选择其中一组规定用法,如此演奏3次之后,乐曲就算结束。他在1959年创作的打击乐曲《循环》也具有这种特点。演奏者站在20多件排成圆圈的打击乐器中间,可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演奏。乐器圈上放着16张标有特殊记号的谱子,没有固定的起点和终止,可以从任何一点开始,顺次奏完其余的谱子,演奏一个周期以后回到起点时,乐曲就结束了。这种音乐的代表者还有凯奇、M.费尔德曼(1926~ )、L.奥斯汀(1930~ )等。电子音乐与空间音乐50年代现代音乐的另一个巨大的探索是电子音乐。1951年联邦德国科隆广播电台最早开始了电子音乐的实验。1953年作曲家H.艾默特在该电台制作了早期的电子音乐《音结合练习》。但这方面影响最大的则是施托克豪森。1954年他制作了 2首《电子练习曲》并录制成了唱片,在这部作品中他用正弦波制作了193种音素材,对欧美作曲家产生很大影响。1956年他又制作了《少年之歌》第 8号,把电子音与具体音(少年的歌声)结合在一起,成为早期电子音乐的杰作。电子音乐的制作,是用电子技术获得各种新的音源,它或用正弦波制作无泛音的所谓纯音,或用打击乐器、噪音乐器发出杂音,也用人声或与具体音乐相结合,通过声音滤波器和反响设备,使之变形、变质、变量,再经过其他电子仪器和录音技术加以剪接处理,使之再生、复合、组成作品。制作者运用这些电子技术,可以任意组合各种奇异的音响,纷繁多变的节奏,制造出人声和乐器所达不到的音域和速度,还可以产生想象的宇宙中各种虚无缥缈的声音等。在50年代前期,电子音乐是经过各种计算后才制作的,50年代末出现了电子音响合成器,可以直接控制音调、节奏、力度和音色。制作者选择应用电钮就能产生出各种奇妙的音乐来。电子音乐研究机构大多设在广播电台和某些大学的电子实验室中,较著名的有:联邦德国西南广播电台、日本NHK广播电台、意大利米兰广播电台、德国柏林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荷兰托列希特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还有慕尼黑的吉敏斯公司和美国的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从事电子音乐的作曲家很多,影响较大的有德国的E.克雷内克、法国的C.贝里奥、E.瓦雷兹,美国的O.吕宁、M.巴比特、V.乌萨切夫斯基、荷兰的H.巴丁斯,以及日本的诸井诚、松下真一、黛敏郎等。电子合成器方面有M.苏博特尼克和日本的富田勋等人。他们成功地制作了许多用古典音乐改编的电子音响合成器音乐,而S.马蒂拉诺则采用了电子计算机制作音乐。美国电子音乐作曲家V.乌萨切夫斯基和他的电子乐器随着电声和电子音乐的高度发展,在50、60年代出现了空间音乐。它通过多声道的音响设备,将各种音源分离安置,然后再从各个方位将它们再现出来,从而造成一种极为丰富而奇妙的音色和音响的效果。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的C.E.艾夫斯曾用两组管乐器群,从左右两方演奏并向*移动。然后经过交叉再向左右分离,造成具有流动的空间感的音声感觉。空间音乐则系应用许多个扬声器,分别装置在不同的方位上,使听众不仅能清晰地听到复调和配器的变化层次,而且能明显地感觉到各种音响的结合和分离。这些音响通过多声道的扬声器能在四面八方或指定方向出现,也能各自或整体向任何方向移动。1970年,在日本的万国博览会上,联邦德国馆中的球形大厅“奥地托里阿姆”和钢铁馆中的圆形音乐厅“空间剧院”,都有这样的设备和装置。这种空间音乐的质与量的变换,完全由电子技术操纵;只有与这一技术体系相适应的作品,才能作为空间音乐的曲目。和浪漫主义及其以前的西方传统音乐相比,现代音乐不仅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且风格也十分多样化。在现代的经济、*、科学以及其他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在音乐艺术本身内在规律的作用下,西方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相继被一一打破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个作曲家所采纳的途径、手段不同,因而流派之间、作曲家之间以及作品之间都呈现出比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面貌。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总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主要音乐风格,而在20世纪中,几种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音乐思潮平行发展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音乐风格的变迁决定了音乐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创新。在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组织结构法等各个方面,现代音乐都作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一方面形成了现代音乐本身的主要音响特征,另一方面音乐的表现范围也空前扩大了。作曲家获得了更多、更丰富的创作手段,但是由于这些技法常常越出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和熟悉的音乐思维的范畴,听众与现代音乐之间常常出现深刻的隔阂。追问不对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12:52
首先题目有问题。18世纪没有印象主义音乐,也没有传统印象主义的提法。传统的德彪西,不传统的雷斯皮基,戴留斯,甚至武满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