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2:2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4:42
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又称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清廷力图在军事、官制、法律、商业、教育和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系统性改革,改革也波及了内地和东北、蒙古、西北和*各地,由于改革*的“支离、拖沓”和一些*的“敷衍”,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新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也为辛亥*的兴起提供了准备条件。
扩展资料:
清末新政中的五大历史教训
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晚清**实行新政,其变革的广度和深度均超过了此前的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积累了大量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经验。清末新政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挽救王朝垂危的命运,然而事与愿违,清王朝在新政十年后很快被辛亥*推翻。
一、最高决策层的问题
清*没有坚强而智慧的改革领袖及决策群体。一方面,最高决策者慈禧太后与监国摄政王载沣都无力担此重任。另一方面,慈禧太后长期专权造就一批平庸的大臣,内阁、军机处、督办政务处(1906年后改称会议政务处)、宪政编查馆大臣集体政绩平平。
二、地方督抚的问题
地方督抚是推行新政的中坚力量,对新政的进程及其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虽然李鸿章、刘坤一、张之洞、袁世凯、岑春煊等强势督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和影响清廷的新政决策,但大部分督抚一般都只是新政*的执行与推动者。清末新政在各省进展不一,成效并不理想,其中原因固然颇为复杂,而作为新政中坚力量的地方督抚大都推行不力,则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三、改革的时机问题
在宏观决策方面,清*不能掌握改革的主动权,而是处处被动,拖泥带水,终至错失时机。清末新政是在庚子事变后*启动的,当新政发展到预备立宪阶段而走向**变革时,慈禧太后游移持重,摄政王载沣迟疑不决,处处拖延敷衍,终于失败。
四、各利益群体的关系问题
清末新政改革的目标是极力加强*集权,甚至集权于皇族亲贵,从而激化了皇族亲贵内部的矛盾、满汉矛盾、*与地方的矛盾,造成各阶层均不满意。如何处理各种既得利益集团与未得利益群体的矛盾,是新政改革过程中非常棘手而又无法回避的难题,是对改革领导者*智慧的大考验。清*从根本上缺乏这方面的智慧,因而不可避免地自食其恶果。
五、民生问题
清末新政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清*高层各种*势力争权夺利,而根本无暇顾及中间社会及下层民众的民生问题,结果民变迭起,*终于像火山大爆发一样不可避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末新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6:00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后继清朝的中华*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入侵首都北京,慈禧太后下令和谈,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辛丑和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满清*进行改革,但改革内容多与1898年的戊戌变法雷同。
新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上谕,主要内容有:
1、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2、停止捐纳实官,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
3、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
4、准满汉通婚等。练兵筹饷是新政的中心内容。
扩展资料: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在人民*斗争面前,外国侵略者要求清*不仅要成为俯首贴耳的奴仆,而且要成为统治中国人民的有力工具。于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清*施加压力,要求它改变当时的*状态。
而清朝统治者也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发生动摇,国家机器——*和军队已不能完全应付当时的局势,财政也成千疮百孔之势。因此,修补国家机器已成为清王朝本身生存的重要课题。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慈禧太后不得不从1901年起宣布实行“新政”。
经济意义
从1901至*建立,有很多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强势和享有特权的外国资本;厘金和其他苛捐杂税;由于*制度改革滞后带来的***;日俄战争及其他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不安和动荡;等等。但民族经济仍有不俗的表现。
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其他经济事业发展也比较顺畅。
主要的一条是*不再愚蠢地坚持以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垄断经济为路向,扶植和奖励私人资本,建立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加上工资和原料低廉;市场广阔;这些有利因素足以抵消其他制度性缺陷带来的不利因素(如贪污*和*效率奇低等)的影响。
从*初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战火连绵,社会动荡不安。但总的说来,经济仍持续以较高速度发展。1912~1936年间,尽管有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中国工业年均仍增长9.2%。1912~1920年,更高达13.8%。
原因是北洋军阀*继承新政的经济自由制度,且有所完善。1927年*取得全国政权后,虽然开始扶植带有封建的、买办性质的官僚资本,但尚不足垄断国民经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末新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7:34
清末新政是1901~1905年清*推行的改革。1901年1月29日,清廷颁布“变法”上谕。4月21日,成立了以奕勖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主持“新政”事宜。
新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上谕,主要内容有:
1、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2、停止捐纳实官,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
3、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
4、准满汉通婚等。练兵筹饷是新政的中心内容。
清末新政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扩展资料
新政产生的原因:
1、庚子之役使清*遭到内外力量的沉重打击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处于被瓜分的危险之下。在严重的统治危机下,改革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通要求,清*为维系统治不得不考虑改革以消除内乱,解除外患。
2、义和团运动使清廷顽固势力遭到毁灭性打击
义和团运动结束后,顽固派*基本上被列强指明惩处,一些倾向改革的洋务派官僚在*和地方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这一切为改革的进行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新政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固然是慈禧集团为强化封建国家机器,整顿和巩固清王朝统治搞起来的。也不可否认新政改革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多重局限,加上王朝自身的顽固保守,使改革在打折扣,存在诸多缺陷和差强人意之处。
尽管这样,清末新政改革,在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新陈代谢的客观效果,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不能视而不见,一笔抹杀,更不应该视之为“假维新”、“伪变法”,而应谨重地分析。
肯定其是一个确确实实推行的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其与戊戌变法相比较,是一场排除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末新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09:26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称遮羞变法,香港称晚清改革,日本称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签完《辛丑条约》*条约,安抚好列强后,慈溪代表的保守派成了众矢之的,她们在亲手扑灭了戊戌变法不多年后又自己开始了一场经济**改革运动,史称清末新政。
扩展资料:
《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清国俨然是各列强砧板上的一块肉。而无力与列强抗争的清*成了帮列强代管中国的统治工具。
这时的清*一要满足列强的要求,二要平息国内矛盾、笼络民心,改革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在一群守旧大臣都觉得要变法的情况下,慈禧也只能顺水推舟了。
在慈溪和这群大臣的商讨下,确立了30多项变法新政,涉及教育、军事、经济、法制、*等生活各个方面。后来还搞出了一个预备立宪,貌似要走民主宪政道路。
软弱的晚清*让列强争夺中国利益的*越来越大,导致清朝国力不断因为割地赔款变得衰微。而且改革依靠的一群地方*除了关心自己的腰包,对于满清贵族政权貌似也不怎么上心。
而最该作为改革受益方的广大民众却成了为改革牺牲的一批人。所以从上到下,谁都知道要改革,但是在改革中谁都反对改革。最终苟延残喘十年后,清朝在辛亥*的*声中倒下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末新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3 11:34
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庚子后新政,*称遮羞变法,香港称 晚清改革,日本称 光绪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事件之一。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庚子事变爆发, 慈禧太后率 光绪皇帝等百位皇亲在忠臣随扈下出宫避祸西安。回銮之后,接受八国联军提出的《 辛丑条约》,此举对中国打击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动进行变法。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 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变法的经济基础:甲午战前,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由于 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洋货大量倾销使中国 自然经济(首先是通商口岸附近)受到冲击,开始解体;
同时土货大量出口,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附庸的地位逐渐形成。另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变更: 鸦片战争后中国相继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官僚资本主义雏形性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变法后的*斗争:戊戌变法失败后, 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和 八国联军大 举入侵, 慈禧携光绪及若干亲王大臣仓皇西逃,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1月28日重新回到北京,历时共511天,横跨庚子、辛丑年,官方史学美其名日“庚子西狩”。
当时的清*及其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局势,财政上也早已严重亏空,这使清朝统治者感到自己的统治根基业已动摇。加上列强不断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清*迅速改变当前的*状态。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其统治者们面临的首要课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 清末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