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2:03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1:17
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加强国家统一和*集权的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经历将近两千年而不衰。
其实,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的逐渐抬头,是自汉初就已开始了。儒家虽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但在秦汉之际,他们的代表人物已经日趋活跃。孔鲋负籍积极参加陈胜吴广的反秦斗争,陆贾为刘邦献马下治国策,叔孙通为西汉王朝制定成套的礼仪,都说明儒术不仅积极干预社会,而且逐渐为统治阶级所欣赏,认为这种思想、这种学派对封建统治的确有利,可以成为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
到汉武帝即位初年,儒家学派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上一股重要的*力量。
年轻的汉武帝初试锋芒的改革,就是在儒家人物窦婴、田蚡和赵绾、王臧等人的协助策划下进行的。但是一方面由于当时汉武帝还十分年轻(年方十六七岁),太皇太后窦氏还是执掌大局的实权派,另一方面,当时黄老无为的道家学派尚有很大势力,前面说的后来谋叛反对汉武帝的淮南王刘安,就是一个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招致网罗了一批门客,集体编著了一部集黄老无为和孔、墨、申、韩大成的《淮南鸿烈》,大力提倡阴阳之学和道家之术,作为和汉武帝进行政争的*工具。此时,窦太后是站在黄老学派一边的,她十分不满于汉武帝利用儒家人物进行革新,因此借赵绾之故把武帝周围主张改革的儒家人物全部黜退。但是,当窦太后死后,汉武帝又全部将这些儒家起用,着手他的建立大一统的宏伟帝国的赫赫大业。
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在汉武帝时期独成一尊,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同时也由于儒家学术具有它自己有利的为其他学派所不及的条件。经过汉初七十年的恢复,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国力富强了,统治者的*也增强了。因此汉朝高、惠、文、景时期那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符合最高统治阶级的要求,他们需要一种进取精神较强的统治思想来代替黄老的无为思想。同时,西汉王朝发展到武帝时,经过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王国势力受到了极大削弱,所以为大力加强*皇权,奠定了基本的条件。另外,从儒家思想本身来讲,它的博大精深,它的含有*、哲学、文采、教育、伦理各个方面丰富内容的包罗万象的特点,它的“仁政”为核心的*观和道德观,也使它便于被封建统治者所全面利用,尤其是在升平时代作为一种控制人民的思想观念,比其他各家思想都更有适应性。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既是当时儒派的领袖,又是提出“独尊儒术”的发端者。《汉书·董仲舒传》说:
“自武帝初立,魏其(指魏其侯窦婴)、武安(指武安侯田蚡)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子,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董仲舒很受汉武帝的推崇,自建元元年(前140年)贤良对策为武帝所欣赏后,他被武帝派到武帝哥哥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以后又一度被丞相公孙弘推举为胶西王刘端的国相。五十八岁以后,居家著作,但朝廷还不断派人向他请教,“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汉书·董仲舒传》)。张汤是汉武帝特别重用的司法官,后来张汤把询问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成为《春秋决狱》一书。可见,老年的董仲舒,实际上仍是西汉王朝*上的重要顾问。董仲舒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病故,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还专门下马,对这位知名大儒表示敬意,后来把他的墓叫作“下马陵”。这些都可见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尊重。
汉武帝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第一,独尊儒术,统一思想。这一点是窦婴、田蚡于武帝初即位协助改革时就提出来的主张,当时由丞相卫绾出面提出:“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就是说,除儒家外,法家纵横家首先归入罢黜之列。其后窦婴、田蚡等又提出“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把道家也贬入罢黜的行列。是时,董仲舒于贤良对策的第三策中,更系统地提出“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绝不利于*的统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里董仲舒把孔子六艺之外的各家,皆一概贬为“邪辟之说”,建议“皆绝其道”,这样就可以使法纪统一,人民统一在儒家的思想中,所以说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上的统一而追求思想上的统一。
第二,尊崇孔子的儒术,为了证明天子至尊,为“强干弱枝”寻找理论上的根据。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说:“有天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不得致天子之赋,不得适天子之贵”,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诸侯必须完全受皇帝的支配,不得自尊自专。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思想,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因此“尊儒”学说另一要点便在于:“立义以明尊卑之分,强干弱枝以明大小之职。”这是完全为汉武帝的*上大一统和加强*集权作*宣传的。
第三,提倡儒家的仁政。在董仲舒的对策中,提出了许多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儒家反对用严刑对待人民,严厉谴责法家任刑而不尚德所造成的“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董仲舒还提出了“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限民名田”以“塞并兼之路”来防止过分*分化,避免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的这些主张,是从封建统治者长远利益考虑提出来的改革方案,清醒的封建*家是会看到这一点的。锐意进取的、希望能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的汉武帝,选中儒家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很自然的。
第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教育*,用儒家思想来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人,也是“独尊儒术”的内容之一。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建议,兴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大学——太学,第一批置博士弟子(太学学生)五十人。这所大学全用儒家五经作为课程,教师全部聘请精通儒学的博士担任,武帝时始设七人,到宣帝时增加到十四人。到西汉末年,太学学生增加到一万人,东汉末,更增至三万人左右。这批完全用儒家思想培养起来的人才,成为封建*主义*集权的最得力的维护者。除*兴办太学外,汉武帝还提倡在郡国兴办地方学校,如当时蜀郡太守文翁,即“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以后为武帝号召推广于全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为社会历史发展之必然,是为了封建统治者长远利益的需要。汉武帝的这一文化教育*与他的经济*集权*,是完全一致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4 01:18
(2013·荆门)“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董仲舒语),人君无法维持统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