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共产党宣言读后感【马克思与当代中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6:4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1:27
“解读马克思”系列之二
对于马克思的著作,我读得不多,所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主要还是来自十几年耳濡目染的课堂宣讲,以及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作品,因此只能说是间接地、零星地接触了马克思。我还认为,仅仅把《*党宣言》阅读了13遍,并不能代表就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甚至不能说领略了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基于以上理由,我所发表的就只能是一种浅薄的意见,拿出来和大家一起作一个探讨。
在我看来,马克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为当时的工人阶级和我们后人设计了一个完美无暇的理想国,在这个“乌托邦”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贫困,没有阶级,没有敌人,最后连国家本身和其统治机器都自行消灭了,有的只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然而无限遗憾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无限憧憬的“天上人间”,并没有经过庞大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而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等少数人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也不知道,社会制度是自发演进的过程,而不是由某些人来设计。现实也是残酷的,知道“*主义”者不计其数,但全世界真正相信*主义的人却少而又少。靠一幅离现实遥遥无期的、不可证伪的美好蓝图,是不可能让全世界将这种“信仰”变成切实的行动的。“*主义社会”成了又一个乌托邦。
相信很多人都赞同,*主义之所以是虚幻的,致命的缺陷在于它违背了基本的人性。比如,它提出要“消灭私有制”,那么谁还有动力来创造财富?它又提出实行“*计划经济”,但这种制度安排是建立在人是“绝对无私”、“绝对理性”以及“完全信息”、“社会运行无摩擦”等一系列假设前提之上的。问题在于,难道马克思本人不知道人是“自利”的吗?马克思深入研究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不朽名著,必定也知道经济学家对于“理性人”和“经济人”的假设。马克思在风云变幻、波澜诡谲的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中,被人陷害,被人利用,也曾亲自与形形色色的异己分子作过坚苦卓绝的斗争,难道他会不知道人性“恶”的一面吗?似乎不可能。
所以,我个人认为,马克思描绘了一幅理想国的美好蓝图,也许并不代表马克思本人就坚定地相信*主义一定可以按照他所设想的那样得到实现。
还是让我从马克思创立自己的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说起吧。马克思主义从创立那天起,就公然宣称,它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工具,是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武器。据我所知,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学说或者科学明确地宣称为某个阶级服务,而且是要用来推翻现存社会。我们可以想象,当一种理论或者科学公然宣称是为某种*斗争而存在时,又有多大把握敢说它还是一种科学呢?科学是为了追求真理,而真理却是超越阶级和时代的,它本身是中立的,如同*沙皇修建的铁路一样。为阶级斗争而存在的“科学”,当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再是阶级斗争时,当这种理论用来攻击的“靶子”已经不复存在时,仍然将它奉为圭臬就是迷信盲从或者滥用。
在马克思创作《*党宣言》的时代,正是各国统治阶级诬陷、打压*主义者的时代,也是各种流派的组织纷纷将自己冠以“社会主义”的时代。为了扩大真正的社会主义者和*主义者的影响,也为了与各种封建的、小资产阶级的以及资产阶级的所谓“社会主义”划清界限,马克思就只有将自己的理念通过《*党宣言》“用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佛来米文和丹麦文公布于世”。
从《*党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发动广大的工人阶级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马克思必须对资本主义做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不可否认,马克思的批判基本上是无懈可击的,但为了激发工人阶级的斗争热情,马克思又必须入木三分地描绘资本主义的罪恶,甚至不惜使用一些今天看来有些极端的语句。例如,“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资产阶级原来是把自己的妻子当作单纯的生产工具的”等等少数语句。所有的这些,目的仍然是为了唤醒工人阶级沉睡的或者混沌的阶级斗争意识。为了激励工人阶级的斗争持续发展,马克思又必须为*的工人阶级设计一种无限美好的、与现存制度完全不同的理想蓝图。当这种理想蓝图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时,出现与今天的现实不符的情况,就应当被视做一种历史的必然。
又或许,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国”,其必要条件就不是我们今天社会所发展到的状态,甚至连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时机也还根本没有到来?毕竟,信息会在不断的传播过程中发生漏损的。经过了多次的、不同国家领袖的演绎,“马克思主义”也许真的让马克思自己也感到陌生,以至马克思自己说“我只知道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这样看来,马克思若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便是我们误读了马克思?
个人简介
聂辉华
聂辉华,字逸才,1978年生于江西省抚州(临川)市崇仁县,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等刊物匿名审稿人。2008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