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4: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0:03
《隋书·仪礼志》中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这条法规虽然荒唐,但却沿袭了好几个朝代。清代废除了这条陋规,却又有了罚停一科的新规定,被靳志碰上了,这本不是件好事,但靳志由此认识到了习字的重要性,发奋习书,终于成为一代书家、名家,未尝不可说是一件好事。
靳志先生出生于封建社会的科举时代,由于科举的需要,先学欧阳询,和当时一般应试学子的字一样,笔画匀整,馆阁气息较浓。癸卯廷对用工部主事后,入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学习法语、英语,次年即以中国第一批公费留学生的资格赴法留学,学习工业及*经济。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发起的同盟会,一面学习,一面从事推翻清朝、推行共和的*活动。历时7年,直到1912年*成立后,始回国,在北京大总统府任礼官,一年后被派赴欧洲,任驻荷兰使馆一等秘书。因反对洪宪复辟,联名电促袁世凯退位,被袁世凯撤职电令回国,几遭杀害。幸得袁乃宽、陈世昌等从中斡旋,始免于难。后称病脱离北洋*的羁绊,加入**外交部工作,*八年(1919年)任驻比利时大使馆秘书。从此他一直在外交部门工作,游历英、法、德、意、荷、比等十几个国家。他的文章、诗词、书法都很为外国朋友所欣赏,曾荣获法兰西文学艺术佩绶奖章。
时代的前进,以及靳志先生所处环境的变化和缄函往来的需要,在书法的传习过程中靳志先生对刻板的馆阁书体逐渐产生厌倦,改习王羲之的《兰亭》、《圣教》、《十七帖》等,兼学褚遂良、李北海,一洗馆阁旧体书风,有了很大改变。其字简淡、清隽,功力内含,纯以意取,不求形似。但用笔提捺转换则恪守法度,从不苟且,更不补笔描摹,终成一代名家。在这里还要提出的是靳志先生不但字写得好,有晋唐风骨,对所书写的内容也十分慎重,他说:“字写得再好,如果内容泛泛,或是糟粕,让人读了无益,文章不合语法,诗词不合格律,让行家看了贻笑大方,让文字根底浅的人看了更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所以他从不写文章不合语法、诗词不合格律的作品。书写前人诗文必见诸原籍,书写今人诗文,不论是什么人的,只要内容好,体例合,就会欣然命笔,反之则遭拒绝。故其书品、人品之高尚,极为时人所重。
靳志先生的书法最为人称道的是章草,按通常惯例,学章草者多从隶书入手,而靳志先生则从魏碑入手获得成功,实为首辟蹊径。他是如何获得成功的?还必须从书法艺术如何继承和创新说起。*初期书法艺术如何向前发展?必须走不断创新之路是书界同仁的共识,但怎样创新?意见并不一致,靳志先生主张从研究唐代书家的师承、变化、发展的脉络着手,然后再在唐代书家的基础上提高。他还认为学书不能单求形似,应体会前贤的笔势笔意,唯如此,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写出新意,使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对于自己的这个认识和看法,靳志先生身体力行,他早年写北碑,尤精《张猛龙碑》,他把雄健的北碑横势注入阁帖的二王行草形体之中,一洗宋明以来书法中的柔媚,开辟了学习草书的新途径。从笔势看靳书笔势主断而“内敛”,近王羲之风格。更具体地说,为了探讨草书结体的需要,靳志先生曾从王世镗(鲁生)学章草。深得其意。这王世镗性朴讷,屡试不中,穷困潦倒,闭门研究草书数十年,他以羊毫笔写章草,古拙苍浑,几类古人。但在以功名利禄为重的旧时代,当时的书坛根本不知王氏其人,而靳志先生不以功名成败论英雄,从其学书,并帮助王氏完成《稿诀集字》(一部讲解草书结体的专著)刻石于关中。实属慧眼识珠、遗泽后世,令人可敬可佩。后王世镗作品面世,还闹了一场哄动一时的“章草案”。事情原委是这样的:王世镗作品面世后,竟被当时的章草名家罗复戡断为古人作品。靳志先生乃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并推出王世镗本人,使罗大跌眼镜。后经于右任先生出面打圆场,才算了结。于氏《标准草书》完稿时,靳志先生赋诗以贺。于右任对先生的诗词和书法都极为推重。
靳志先生虽长期在**外交领域工作,但由于他对**统治的不满,特别是对官场间的相互攻讦、倾轧的厌恶,常常采取不合作态度。为此他曾请著名篆刻家寿玺先生篆刻了一枚“周览倦瀛壖”印以名志。先生不但官场不利,得不到重用,甚至还被*开除了党籍,郁郁而不得志。抗战后期及胜利以后只是为了糊口,仍在外交部挂个闲职而已。先生也乐得闲散,寄情于诗词书法。其实,正是他诗词、书法方面的成就和他在社会上的名望与资历,才保全了他在外交部挂闲职的资格。1949年南京解放前,外交部撤离南京,靳志先生不愿意去台湾,要求留在南京留守处。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打响之后,靳志先生忠于职守,日日夜夜监守在外交部内,守护国家财产、档案的安全不受侵犯。南京解放后,留守处向*进行移交,受到人民的欢迎,后定居故里开封。据说,毛*曾致函邀其进京,他以年老谢辞。被聘为河南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河南文史馆馆员、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还曾当选河南省*。作为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他随省政协一道视察三门峡水库工程对他震动很大,他认为这样巨大的建设工程在旧时代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曾填词“……天工人代,眼前视见能说”,以纪其事。1959年建国十周年大庆,靳志先生还特选“玉京秋”词牌,填词书写以献,受到*的表彰。其热爱新生活、热爱社会主义之情溢于言表。
靳志先生的书斋——居易斋,为什么取名居易?据人推测,先生早年工作之余,除从事书法研究之外,常以诗词自娱,是北京梯园诗社和南京青溪诗社主要成员,他的诗讲求神韵,词藻清丽,隽永含蓄,用典严格,有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风格。他平日也喜欢白诗,以“居易”名书斋,寓有景仰白居易之意。有人写文章说靳志的诗直指唐人“堂奥”,大概指的也是这一点。靳志先生著有《居易斋诗存》20卷(前10卷有铅印本,藏于北京图书馆,据说河大图书馆亦藏有先生诗稿),但仅就“居易”二字而言,靳志先生之居并不易。他一介书生,理财无术,有职无权,且又不屑逢迎,加之家庭人口多,在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旧时代,常常乞贷于人,自是意中事。抗战以前,他曾有一段时间呆在故里开封,而开封除小辛庄留有其祖茔外,别无一椽之屋。先生虽能一箪食,一瓢饮,读书、吟诗、写字,乐而忘忧,但实际生活十分拮据,谈何“居易”?只是解放以后,回故里开封定居,生活安定,有了固定收入,情形才有了改变。
靳志先生开封寓所房中仍然挂有“居易斋”3个字的斋名横额,有一天,我市书法家桑凡在他房内闲谈,称赞“居易斋”3个字写得好,引发了先生的感慨,他说:“长安居大不易”的时代俱往矣,我也再不用找大先生了。他说的这位大先生指的是张家骐。过去先生常向他借钱。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居易斋”才是真正的“居易”了。
晚年的靳志先生,生活安定、精神愉快,吟诗写字,有不少歌颂新时代的篇章和作品。1957年春先生已80余岁高龄,沐浴时跌折右腕及胯骨。在*的关怀下,数月治愈,依然精神矍铄,写作更加勤奋,并抽出时间整理旧籍,用小揩抄写他自己的《归田集》全卷。其作品之多、运笔之快,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由于先生平易近人,有不少人前来索诗索字,先生几乎有求必应。故开封留有他不少作品,惜乎绝大多数都毁于“破四旧”之中,存世者不多。对那些慕名前来学书者,先生诲人不倦,经常结合自己的经验,讲授如何学习书法。他认为书法的学习应当包括读碑、读帖、临摹和自由书写3个步骤。从读碑读帖中汲取前人的长处(学习前人的笔势、笔意),在领会前人书法精气神的情况下再行临摹,才不会变成依样画葫芦(形似),进而才能随着自己的意兴,摆脱前人的窠臼,进入个人自由书写的境界,把自己的风格表现出来。他自己的字就是这样,能融合众长而自成一体。他的遗世作品,南阳武侯祠中有他书写的《李宗阳塔铭》是1938年他主持重修武侯祠时书写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悬挂的一幅毛*诗词绣幅上的字也是他写的。
上世纪60年代的十年*,靳志先生在劫难逃,以“尊孔”罪受到批判。于1969年2月12日逝于开封寓所,享年 9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