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4:2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3:33
他是满洲正黄旗人。是将军之子。推行新政的时候是在湖北,而且还新建学校会办川汉铁路等等。再后来武昌起义的时候就出逃了,被革职。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3:33
明朝清官。官位高至尚书丞、右佥都御史。推行清丈、平赋税,劝说世宗不要相信陶仲文这些方士的骗术,应振理朝政,却遭*入狱,直至穆宗即位,才得以出狱,出狱后力主严惩贪官污吏, 后病死于南京。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3:34
瑞澄是蒙古族人,为清末的大臣,因为抵抗八国联军有功,升为总督,武昌起义爆发后,开始了逃亡生活。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3 03:34
1911年10月10日深夜,听闻炮响的湖广总督瑞澄肝胆俱裂,在匆忙中选择了和他的小妾廖克玉在后院用刺刀刺了一个狗洞,名为转移指挥,实则逃跑。
瑞澄倒在最后关头倒是体现了“绅士风度”,他选择让自己的妇孺家眷先钻狗洞,自己“断后”,内心却是慌得一批。
瑞澄好歹算满蒙贵族眼中的贤臣良吏,却在大难临头之际,做出如此荒唐的举动,也不知道他的祖先博尔基吉特·琦善知晓,棺材板盖的住盖不住。
1915年,瑞澄在上海寓所病逝,满清的遗老遗少统一意见,给他定了两个字的谥号:罪首。
1863年,黑龙江将军博尔基吉特·恭镗在北京府邸中,出生了一名男婴。
男婴的爷爷,便是文渊阁大学博尔基吉特·琦善。这位功过难评的满清大员,在鸦片战争后被“革职锁拿,查抄家产”,亦或是香港被割占的“罪首”之一。
而这般历史,却在他的孙子身上吊诡的重演了一回。
私割香港的琦善
1863年世界波云诡谲。美国南北战争打的火热,林肯总统宣读了解放黑奴宣言;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传入中国成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而太平军则节节败退,石达开阵亡,而太平天国1年后彻底覆灭;列强在两年前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冲进北京城烧了圆明园,咸丰帝逃窜至热河,惶惶不可终日。
满蒙八旗子弟被寄予了厚望,满清贵胄们希望他们能够承担起“中兴大清的”使命。
然而,瑞澄少年时期顽劣不堪,和劳子乔、岑春煊并称“京城三恶少”。只是他依靠出身(正黄旗,蒙古族)进入国子监读书,由此先后出任了刑部笔帖式、主事、户部员外郎。
1900年,37岁的瑞澄留守北京,表现的倒是相当从容,因而获得了“有功”的声名,一路上升到江西九江道台,而后调任上海道道台、江西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等等。
应该说,瑞澄的升迁速度是非常快的。一方面是因为其祖父和出身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矮子里面拔高个,瑞澄算是新一代满清贵胄后代中,堪堪可用的人才。
而这一路官途,他并非收获的全是恶名,江浙沪的百姓对他还传颂有加。他在上海禁绝鸦片、在江浙一带剿灭匪患,颇得好评。又因为支持实业救国,和张謇等人交往甚笃,得了一个“开明官绅”的名号。
1910年,时年47岁的瑞澄升任湖广总督,成了封疆大吏。如此年纪能荣登此位,算是清朝官场上难有的奇迹。
然而这个满清贵胄中难得的贤臣良吏,却在一夜之内身败名裂,成了满清遗老遗少眼中的“罪首”。
如今,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中陈列着一副长达4.2米,高1.1米的潮绣喜幛,名为“攻打武昌城”。其中绘有五副图画,而这五副中的一副,正是瑞澄听闻炮响后,连夜带着家眷钻狗洞逃窜的场景。
这幅画倒不是专人为了纪念国家大事,而是一位普通老百姓,祝贺叔叔儿子娶老婆送的礼品。
看来人们对这事儿的戏谑,已经达到了亲友之间庆祝人生大事的“高度”了。
1911年的武汉城中,一直盛传着“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闻。作为湖广总督,瑞澄惶惶不可终日,遂在中秋那天收缴了弹药、取消了晚会,这才风平浪静的度过那一天。
10月10日上午7点,刘复基、彭楚藩、杨洪胜三位义士被问斩。瑞澄给张彪下令,逮捕所有*党嫌疑者,又有传闻称瑞澄拿到了*党人的名册,*党人草木皆兵。
高压的氛围中,极容易发生兵变。古籍中常有“营啸”一说,在极端的高压之下,士兵夜晚嚎叫,都会引起数千人在黑夜中大砍大杀。所以夜晚在兵营嚎叫者大概都会被军法处置。
10月11日当夜,同样是个极为高压的夜晚。当夜一位士兵和排长发了冲突,士兵*毙了排长,顿时点燃了武昌首义的熊熊大火。
22点45分,*党人程国贞向湖广总督衙门开了第一炮,在督署前院炸开了花。
听闻炮响,瑞澄肝胆俱裂。后来他的汉人小妾廖克玉口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当天夜晚,瑞澄刚忙找来第八镇统制张彪、师爷张梅生以及楚豫舰管带陈德龙。
张梅生和张彪坚决要求瑞澄死守待援,只要瑞澄淡然自若,起义就有被快速*的可能。
我们后来是知道,武汉首义的*军不过4000人,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新兵蛋子,瑞澄手中有1.5万人的大军,何以能败?但瑞澄却是在慌乱中错估了形势,再一次做了一个致命的决定:临阵脱逃。在他这个决策中,有三个推波助澜的人物。
首先,陈德龙讲:“大帅到了楚豫舰上,照样可以指挥!犯不着在这里等死!”
其次就是廖克玉母女的话了。廖克玉母女均是*党人早已经安插的卧底。这事儿还跟宋教仁有点关系。
瑞澄前两年在江苏当官的时候,不幸丧偶。当时他府中的账房吴永瑞本来就是同盟会的秘密会员,这丧偶要续弦的消息就传到了宋教仁的耳中。
在宋教仁的撺掇下,吴永瑞找到老乡廖夫人,她待嫁的闺女廖克玉貌美如花,瑞澄这个老不正经喜欢的不行。
廖夫人又说不要彩礼、不住官衙。得,一树梨花压海棠,16岁的少女嫁给了一个四十几岁的大叔,虽然不是正室,但已经有了正室的地位。廖克玉结结实实的做了一回“貂蝉”。中国的历史就是这么的奇幻。
廖克玉在这个时候说:“师爷是个书呆子,只知道尽忠报国,不知道随机应变。趁现在还能走,赶快逃出去,到了兵轮上,不是照样可以指挥吗?在这里,这么多的家眷,你怎样指挥打仗呢?即使你不怕,我们这些人也怕啊!”
在廖克玉母女的劝说下,本来在犹犹豫豫的瑞澄一下子下了决定:在后院打一个洞,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这种事情其实连大字不识几个的廖克玉都能知晓,为了*胜利说了个反话,而瑞澄大概是未老先衰,糊涂了。
后来*党人自己都说:“如瑞澄张彪黎元洪王胜等,持以镇静,死守不逃。待至天明集合未响应之各营,与*军决一雌雄,胜败之数,尚不可知。无如瑞澄皆逃避一空,全城无主,群相猜忌,各以部下不稳为疑。故*军得以从容布置。推倒满清,亦天数也!”
丢了武汉还搞得全国大起义,瑞澄竟然没有被处斩,原因就是因为他的姐夫瑞澄。而后瑞澄一路逃窜,乘火车、兵船,甚至在外国轮船的厨房里*,一路跑到上海,投奔了自己的老朋友,犹太商人哈同。后来还跑到日本,最终在上海了却了余生。
有人讲“有清一代,以封疆之重而溃逃千里者,瑞澄当属第一人。”所以满清的遗老遗少都对他恨得牙*,等到瑞澄死后,满清遗老遗少在事后排了一个京剧,名为《鄂州血》,又聚在一块给他定了一个谥号:罪首。
武昌首义,本身便是种种偶然性环环相扣的结果,而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瑞澄的出逃”。
孙中山曾言:“按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其主因则在瑞澄一逃;倘瑞澄不逃,则张彪断不走,而彼之统驭必不失,秩序必不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