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尊容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16:0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3:18
姜子牙尊容是:紧尊师令,死守道规,不作阴谋诡计,保护周朝心不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3:18
姜子牙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姜姓,名望,字尚父,又字子牙,号飞熊。他是炎帝的后裔,因其先祖伯夷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赐姓姜,后掌管四岳有功,封于吕,古人曾以封地为姓氏,所以后人又把他叫吕尚,还有的称其为吕牙。因其官为太师,所以又称其为师尚父。他在史料中的名字比较多,而民间多以字称之,所以姜子牙的名声很响亮。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中国古代杰出的*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1],成为周*事统帅,人称姜尚。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2]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吕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吕伋(齐丁公)嗣位。
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3]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本名
吕尚
别名
吕牙、姜尚、吕望、姜子牙、姜太公、太公望、太公涓、齐太公、太公
所处时代
商末周初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日期
约公元前1156年
限时折扣
曾仕强:姜子牙的人生智慧
共27集
1万热度
限时折扣
曾仕强:高清经典合集(典藏版)
共420集
58.7万热度
快速
导航
主要成就
人物评价
轶事典故
个人作品
亲属成员
后世纪念
研究考证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
半生寒微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或牧野之人[8]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9] 。
半生寒微的姜子牙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10] 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11] 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12] [13]
《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究竟姓甚名谁?
写乎
赞209
阅读3.3万
封相前姜子牙摇摆不定拂逆元始天尊,在商朝没有出路才反投西岐
历史大学堂
赞13
阅读2031
周武王最早把姜子牙分封到了什么地方?
海叔说春秋
赞409
阅读8.3万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活了139岁,那么他真在昆仑山学过道?
在下刀掌门
赞131
阅读7.4万
新世纪出土的一件齐国青铜器,是西周考古中唯一有姜子牙的记载
林屋公子
赞25
阅读2万
兴周灭商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今陕西宝鸡境内),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14] ,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15] 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16] 。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此即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源。[17] [18] [19]
有人说,姜子牙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姜子牙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姬昌[20] 。有人说,姜子牙乃一处士,隐居海滨。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时,姬昌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子牙之名而召请他。姜子牙也认为“听说姬昌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姬昌,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虽然姜子牙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姬昌、姬发之师[21] 。
姬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22] 。姬昌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23] 。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24] 。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