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鞭炮声音的词611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20 18:1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5:51
1、震耳欲聋
【拼音】zhèn ěr yù lóng
【释义】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2、响彻云霄
【拼音】xiǎng chè yún xiāo
【释义】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3、噼里啪啦
【拼音】pī lǐ pā lā
【释义】拟声词,形容连续不断的爆裂、拍打的声音。
4、此起彼伏
【拼音】cǐ qǐ bǐ fú
【释义】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迭起,从未止息。
5、噼噼啪啪
【拼音】pī pī pā pā
【释义】形容物体爆裂、拍打物体的连续声音。
拓展资料
造句:
一、震耳欲聋:
1、过年了,到处都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2、特别怀念小时候爷爷领着我出去放鞭炮,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
3、*炮声大起,震耳欲聋,我前线将士向敌人发起了进攻。
4、除夕的晚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5、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烈,终于汇成一片震耳欲聋的轰鸣。
二、响彻云霄:
1、嘹亮的冲锋号响彻云霄,战士们如狼似虎般冲下了山。
2、教室里学生们情绪高涨,歌声响彻云霄。
3、响彻云霄:我们的歌声响彻云霄。
4、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欢乐的歌声响彻云霄。
5、联欢会上,《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响彻云霄。
三、噼里啪啦:
1、大年初一清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我吵醒。
2、她说起话来噼里啪啦,节奏很快,快人快语快性子。
3、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断传来,一束束烟火在夜空中绚丽绽放,五光十色。
4、雨越下越大,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地从空中落下。
5、每天早晨睁开眼睛,我就想能做点什么惹人注目的了不起的事,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如绚烂的烟花噼里啪啦升起在城市的上空,几乎成了我的一种生活理想,一种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四、此起彼伏:
1、除夕的晚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2、庆祝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烟花晚会上,各式各样的烟花,此起彼伏,令我和妈妈看的应接不暇。
3、会场上口号此起彼伏。
4、球场上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比赛双方拉拉队的助威呐喊声此起彼伏。
5、这里的群山此起彼伏,很好看。
五、噼噼啪啪:
1、春节的鞭炮噼噼啪啪响个不停~
2、雨点击在窗户上,噼噼啪啪,在玻璃上,画下了一幅幅优美的春雨图。透过玻璃,你看到的是迷人的景色。
3、随着噼啪的爆裂声,金*的玉米粒变成了雪白的米花。
4、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天色渐暗,天空纷纷洋洋飘起雪来,一片片雪花洒落商州,给这座城市更添了几分年节喜庆。
5、他们噼噼啪啪地鼓掌,如痴如狂地赞美。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5:51
1、劈里啪啦:同劈里啪啦,拟声词,形容连续不断的爆裂、拍打的声音。
2、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4、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
5、振聋发聩: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6、响彻云霄:彻:贯通;云霄:高空。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7、天震地骇: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有时形容事件、场面令人惊骇。
8、声振屋瓦:声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动了。形容呼喊的声音很宏大猛烈。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5:51
震耳欲聋
【拼音】zhèn ěr yù lóng
【释义】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2、响彻云霄
【拼音】xiǎng chè yún xiāo
【释义】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3、噼里啪啦
【拼音】pī lǐ pā lā
【释义】拟声词,形容连续不断的爆裂、拍打的声音。
4、此起彼伏
【拼音】cǐ qǐ bǐ fú
【释义】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迭起,从未止息。
5、噼噼啪啪
【拼音】pī pī pā pā
【释义】形容物体爆裂、拍打物体的连续声音。
拓展资料造句:
一、震耳欲聋:1、过年了,到处都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
2、特别怀念小时候爷爷领着我出去放鞭炮,那声音真是震耳欲聋。
3、*炮声大起,震耳欲聋,我前线将士向敌人发起了进攻。
4、除夕的晚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5、越来越高,越来越强烈,终于汇成一片震耳欲聋的轰鸣。
二、响彻云霄:1、嘹亮的冲锋号响彻云霄,战士们如狼似虎般冲下了山。
2、教室里学生们情绪高涨,歌声响彻云霄。
3、响彻云霄:我们的歌声响彻云霄。
4、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民欢乐的歌声响彻云霄。
5、联欢会上,《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响彻云霄。
三、噼里啪啦:1、大年初一清晨,一阵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把我吵醒。
2、她说起话来噼里啪啦,节奏很快,快人快语快性子。
3、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断传来,一束束烟火在夜空中绚丽绽放,五光十色。
4、雨越下越大,断了线的珠子噼里啪啦地从空中落下。
5、每天早晨睁开眼睛,我就想能做点什么惹人注目的了不起的事,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如绚烂的烟花噼里啪啦升起在城市的上空,几乎成了我的一种生活理想,一种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四、此起彼伏:1、除夕的晚上,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此起彼伏。
2、庆祝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烟花晚会上,各式各样的烟花,此起彼伏,令我和妈妈看的应接不暇。
3、会场上口号此起彼伏。
4、球场上比赛正在激烈地进行着,比赛双方拉拉队的助威呐喊声此起彼伏。
5、这里的群山此起彼伏,很好看。
五、噼噼啪啪:1、春节的鞭炮噼噼啪啪响个不停~
2、雨点击在窗户上,噼噼啪啪,在玻璃上,画下了一幅幅优美的春雨图。透过玻璃,你看到的是迷人的景色。
3、随着噼啪的爆裂声,金*的玉米粒变成了雪白的米花。
4、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天色渐暗,天空纷纷洋洋飘起雪来,一片片雪花洒落商州,给这座城市更添了几分年节喜庆。
5、他们噼噼啪啪地鼓掌,如痴如狂地赞美。噼噼啪啪
【拼音】pī pī pā pā
【释义】形容物体爆裂、拍打物体的连续声音。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5:52
形容鞭炮的声音的词语有噼里啪啦、震耳欲聋、响彻云霄、此起彼伏、噼噼啪啪等。
词语解析:
一、劈里啪啦
【拼音】:pī lǐ pā lā
【解释】:象声词,形容爆裂、拍打等的连续声音。
【出处】:现代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29章:“彩娥说着,就用手摇了摇地畔上的一棵枣树,熟透的红枣子就劈里啪啦在少安周围落了许多。”
二、噼噼啪啪
【拼音】:pī pī pā pā
【解释】:形容爆裂、拍打等的连续声音。
【出处】:现代余华《活着》:“地上坑坑洼洼,满是尸体和烧毁了的大炮*支,烧黑了的军车还在噼噼啪啪。”
三、震耳欲聋
【拼音】zhèn ěr yù lóng
【释义】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出处】现代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
四、响彻云霄
【拼音】xiǎng chè yún xiāo
【释义】形容声音响亮,好像可以穿过云层,直达高空。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6回:“这一笛儿,真吹得响彻云霄,鸾翔凤舞,楼下千千万万的人,都定睛侧耳,寂然无声。”
五、此起彼伏
【拼音】cǐ qǐ bǐ fú
【释义】形容一起一伏,接连不断,*迭起,从未止息。
【出处】现代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四六:“他的步子越走越慢,这一切模糊的感觉,此起彼伏地在他脑子中翻腾。”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5:53
形容鞭炮声的词语:
噼里啪啦 劈啪啪 啪啪啪 此起彼伏 响彻云霄 震耳欲聋
形容鞭炮声声的句子:
宋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代烟花发展到“集百巧于一架”的组合焰火,经久不息,蔚为壮观。烟花诗词步入灿烂辉煌。诗词借烟花为载体,表达了炎黄子孙向往新生活的民族精神。感人肺腑,催人奋进。
明人瞿佑的《烟火戏》:天花无数月中开,五采祥云绕绛台。堕地忽惊星彩散,飞空旋作雨声来。怒撞玉斗翻晴雪,勇踏金轮起疾雷。更漏已深人渐散,闹竿挑得彩灯回。——明代烟花提升到高级烟火戏,演幻出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烟花诗词琳琅满目。上乘之作当首推这首诗作。诗作以壮丽的画卷,揭示了烟花在华夏民俗中的核心地位。
明人黎淳《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习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诗文讴歌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
道光皇帝诗曰:爆竹如雷殷,池水若砥平。坚冰太液镜中边,翠辇行时竹爆宣。——清代烟花跃入历史鼎盛期。清廷每年在北京中南海举行一次盛大而隆重的冰上赛武烟火会。诗文一展中华儿女练武卫国、不甘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明代诗人文征明《乙卯除夕诗》:灯前岁酒笑相酬,镜里流光又一周。人世百年原有限,吾生万事总无忧。馀穷不用焚车送,残病都从爆竹休。去日已除来日在,春风检历又从头。
宋朝诗人陈与义《除夕两首》: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清代钱裴生《和冯玉圃小除夕同夜直韵》:长安爆竹千门响,凭送春风到禁庭。——这些诗词再现了“万人空巷花作秀,喜看银河落人间”的美景。正月初一迎新“开门爆竹”。
唐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古人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苏诗浓墨重彩“逞豪华门前放烟火,赏元宵楼上醉花灯”,言有尽而意无穷,一展烟花文化“励我奋进,催我自新”的深厚意蕴。
清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载:乾隆戊寅(1758年)仲冬,南苑大阅,适哈萨克、克鲁特、塔什罕回人等入觐,因于苑中赐宴,令观烟火。
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
《中国实业》: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盛于宋,发源于醴陵、浏阳。
《神异经》上说:西方山中有焉,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魈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记载,说明当初人们燃竹而爆,是为了驱吓危害人们的山魈。据说山魈最怕火光和响声,所以每到除夕,人们便“燃竹而爆”,把山魈吓跑。这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点红烛、敲锣打鼓欢庆新春的年俗。
明朝人写的《鞭春牛》一诗:年年春打六九头,烟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锣鼓,围看府尹鞭春牛。——诗中可见,明代时期的立春民俗仍沿袭流行“鞭春牛”,各府都由长官亲自主持该仪式,亲策耕牛下田开耕,倡导人们重视春耕生产。仪式盛况可见一斑,都要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喜庆,还要锣鼓喧天渲染气氛,满城遍插五彩旗帜营造节日情景,立春的重要性、全民参与性毕现无遗。
唐诗《早春》中的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武林旧事•岁除》中曾有记载: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爇连百余不绝。——说的是将许多小型爆仗用药线串在一起,称“爆仗”,引燃后响声不绝。但也称“爆竹”。
南北朝的《荆楚发时记》中有记载:说当时在节日或喜庆之日,为了能驱除山鬼,“用火烧竹,爆裂发声”,称为“爆竹”。
元人赵孟頫\的千古名诗《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柳絮飞残铺地白,桃花落尽满阶红。后夜再翻花上锦,不愁零乱向东风。——诗歌再现了烟花的绚丽多姿。
隋炀帝《正月十五日放通衢灯夜升南楼》: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写花则情满于花,咏灯则意溢于灯。
唐诗人张说《岳州守岁二首》: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歌舞留今夕,犹言惜旧年。——烟花为煤,抒继往之情,倾开来之意,把华夏儿女革故鼎新、复兴社稷的民族情怀刻画得入木三分。
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马路上已响起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我们赶紧拿了鞭炮,急急忙忙跑到马路上。一眼望去,人山人海,大家都在放鞭炮!我马上从爸爸手中接过一串已经点燃的鞭炮。闭上眼睛把竹竿伸得老远老远,只听“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响过,就闻到一股火药味。忽然“砰”的一声,我睁开眼睛一看,哟,不知是谁放的“高升”落到了我的头上。这下可把我打痛了。不过,虽然头上挨了一下,可我还是非常高兴。这天夜里,睡梦中我还在放鞭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