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9:4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00:20
程门立雪告诉我们以下几个道理:
1、求学一定要学会坚持,千万不可以半途而废。
2、要学会尊重别人,只有尊重别人才会让别人尊重自己并且重视自己。
3、遇到困难要知难而上,信念必须坚定。 程门立雪是一个成语,讲的是宋代的杨时考到进士后不愿做官,专心研究学问。他起先在颍昌拜理学家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程颢死后,四十多岁的杨时又和同学游酢一起到洛阳请教另一位有名的理学家程颐。他们到程颐家时,程颐正在打瞌睡。两人不敢惊动他,就侍立在门口。程颐醒来后发现门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程门立雪由此而来。
成语释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程门立雪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给人们的带来的启示有:
1.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就要学着尊重老师、尊重长辈。 2.在学习上,要保持谦虚的态度,遇到问题要虚心向他人请教,同时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00:21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中,“程门立雪”是一个著名的尊师故事。《程门立雪》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求学一定要要坚定信念,还要尊重师长。
【成语出处】
“程门立雪”语出《宋史·杨时传》:“至是,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成语故事】
程颢、程颐兄弟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曾经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程颢死后,尽管杨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但他仍然学而不止,约好友游酢一起前往洛阳,欲拜理学家程颐为师。他们赶到程颐家的时候,恰巧程颐闭目养神,于是,二人便恭恭敬敬地站在一旁等候。此时,天上飘起了漫天白雪。程颐醒后,门外的积雪已经深过一尺了,但是杨时、游酢没有丝毫倦怠之色。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下面给大家讲讲主人公杨时的故事:
杨时是程门四大弟子第一,也是程颐最得意的弟子,程颐曾说:"杨君最会得容易。"程颢又说:"自信满满,谁也不能驾驭。"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颐目送他远去,曾感慨地说:"吾道南矣!"。元符年间,学者多从佛学,但杨时只衷心理学,所以程颢叹曰:"学者皆流于夷狄矣,惟有杨谢(显道)二君长进!"两年后,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述。
三十三岁时,听说老师明道先生去世,设灵位并于寝门大哭,作有哀辞。后来,丁继母忧。元佑五年,杨时又因父亲杨殖去世,杨时回乡守制。
四十一岁时杨时投于程颢的弟弟程颐门下,到洛阳伊川书院学习。他对理学已有相当造诣;但是,他仍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勤奋好学。著名的典故“程门立雪”就是这一时期发生的故事。程颐很为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的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之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
好了,以上便是程门立雪的故事及故事蕴含的道理,欢迎小伙伴们评论区里留言评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00:21
“程门立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和道德观念。
第一点:“程门立雪”强调尊重和感恩。人类社会拜师与学习始于远古时代,祖先们便已经认识到师长的重要性。传统儒家思想将道德的实践放到了最为重要的位置,认为尊敬和感激他人,是做人的根本。我们应该时刻记得自己的师长是曾经为自己的修养和事业不辞辛劳、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对于这样的奉献和给予,在我们做人的过程中要心生感激与敬仰。
第二点:还体现了民族自尊和正念的精神。尊敬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民族文化传统。这意味着,我们要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祖先的智慧,用他们的思想引导自己的思考,以更高的思维模式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也要求我们时刻保持自己的正念,秉持正面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君子。
第三点,它同时也体现了崇高的敬意。对于上级和前辈而言,这种敬意是建立在双方身份层级之上的一种强烈的情感,它要求我们在言行举止、礼貌待人等方面更加注重细节,在表达敬意和感谢的同时,还要时刻谦虚有礼,不断超越自己,展示出自己的修养和素质,最终体现出真正的谦虚和虚怀若谷。
所以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和修养的标志。当我们实际运用这个准则时,我们要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中去,体现出自己的修行和道德自觉,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君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00:22
1、学习要坚持不懈、要尊师重教、求学师门,诚心专志;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1 00:22
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我们:求学一定要学会坚持,千万不可以半途而废,还要学会尊师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