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一句中的特殊语法现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4:37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57
这是一个倒装句。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古汉语中常用“宾主前置”的倒装手法。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对于莲花的喜爱”。"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本句中“马之千里者”,其原本的语序应该为千里之马,之字无实在意义,就是千里马。此句的完整翻译即为:千里马有的时候一次进食有一石之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57
应该是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58
定语后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58
定语后置,千里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57
这是一个倒装句。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的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在倒装句中,颠倒了的成分可以恢复原位而句意基本不变,句法成分不变。
古汉语中常用“宾主前置”的倒装手法。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对于莲花的喜爱”。"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这里的“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本句中“马之千里者”,其原本的语序应该为千里之马,之字无实在意义,就是千里马。此句的完整翻译即为:千里马有的时候一次进食有一石之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57
应该是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58
定语后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58
定语后置,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