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古代有哪些有名人?【外加简历】---急,谢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01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湖北秭归人,战国后期的楚国贵族。他博闻强识,明于治乱,二十岁左右就出任楚怀王的左徒(相当于副宰相),“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史记》),深得怀王信任。他主张修明法度,选贤任能,实现富国强兵。对外联齐制秦,进而统一中国。因此而遭到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人的反对与谗毁,被黜为三闾大夫,流放汉北。顷襄王时再度流放江南。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左家塅(今湘阴县金龙乡)人。他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祖父是国子监生,父亲是秀才,靠教书维持生计。左宗棠出生的时候,家境艰难,全家过着以糠饼充饥的日子。尽管如此,他3岁开始,随祖父和父亲学习儒家经传,14岁那年第一次应童子试,获得了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但因母亲病重需要照料,未能参加“院试”;不久,其父病逝,家境更为穷困。19岁时,到城南书院读书,受教于名儒贺熙龄,贺家藏书很多,见他聪明好学,常将书借给他阅读。每次左宗棠来借书,贺老必“亲自梯楼取书,数数登降,不以为烦”,还经常同他讨论读书的问题。道光十二年(1832年),20岁的左宗棠参加本省乡试,与哥哥同榜中举。这是他在科举道路上获得的唯一一次功名。此后,他曾三次到北京参加会试,均遭失败,这对他打击很大,于是他遂绝意弃词章,为有用之学,将精力花到经世致用方面。通过悉心钻研地学,尤其是对西北、西域史地著作的学习,加深了他对社稷安危的关切和西北边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了比较远大的*眼光。
道光十七年(1837年),左宗棠担任醴陵渌江学院主讲。这一年,两江总督陶澍回湖南安化,路过醴陵,看了他代知县写的赠陶澍的对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联中巧妙地嵌入了道光帝钦赐陶澍“印心石屋”之事,称赞不已,约他长谈至深夜。后来又主动提出与他结儿女亲家的事,这对左宗棠来说,确是攀高亲,求富贵的好机会,但他婉言谢绝了,其人品令陶澍器重。此后,两人交往笃深。道光十九年(1839年),陶澍病殁后,左宗棠受贺熙龄的重托,担负起教育陶子的责任。他在陶家教书8年,博观纵览,更加重视时务,寻找挽救清王朝衰败的途径。
咸丰十年(1860年),左宗棠奉诏以四品京堂从曾国藩治军。他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即左系湘军,自己成为拥兵带队、手握实权的将领,以至与曾国藩等并驾齐驱,参与*太平天国,成为同治年间朝廷的“中兴名臣”。
大凡名胜,必有文人之功。岳阳楼的声名大著,应自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始。正是这篇雄文问世,才使得楼以文益秀。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幼时孤苦,两岁丧父,随母再嫁,改名朱说。*后,始还姓,更其名。他少有志操,刻苦学习,“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至今,他的故乡苏州天平山还有他划粥苦读的“咒钵庵”。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步入仕途,累官至参知政事。
名气不大的就多了。还有很多不是岳阳人,但在岳阳留下佳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