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字能表达出义气与忠心一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1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0:56
浅谈“忠义”。
第一次知道《赵氏孤儿》,是听一位十分爱书的朋友讲它的故事。那时候,向来温和的朋友难得微蹙着眉头,拔高了声调。只看她神色,便知这部作品必然很不一般。而后我翻书来看,心中确实大有感触。
纪君祥笔下的《赵氏孤儿》,讲述着忠臣与奸人、信仰与自私之间的较量。那是遥远的春秋时期,晋国大将军屠岸贾盘算一出奸计,骗得国君屠了上卿赵盾满门。三百余人命丧黄泉,唯留一位赵氏孤儿活在人世。为护忠良血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等人献出生命,程婴亦偷梁换柱,以亲生骨肉换取赵氏孤儿的存活机会。幸而留得青山在,待赵武*,尽知冤情,终于亲擒奸臣,替全家报仇。这部杂剧的情节人物虽与史籍有所出入,但也未有大改,仍然引人深思。
自有晋来,“忠”、“义”便在九州大地上悄然扎根,逐渐蔓延。忠,德之正也。义,善也。在那个战火纷飞、金戈铁马的年代,鲜血遍染疆场,山河满是疮痍。而忠义则是乱世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是无数正人君子的追求与信仰。
《赵氏孤儿》里,忠义不是一个人的忠义,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保护小孤儿。
譬如韩厥,那段内心的剖白:“你为赵氏存遗胤,我于屠贼有何亲?却待要乔做人情遣众军,打一个回风阵。你义忠我可也又信,你若肯舍残生,我也愿把这头来刎。”他心知赵氏无辜,不忍残害忠良之后,放程婴一马,给赵武生机,是为义。但他又在属屠岸贾麾下,既然违背主令,选择自刎而亡,这便是忠。
再如公孙杵臼,“向这傀儡棚巾,鼓笛搬弄。只当做场短梦。猛回头早老尽英雄,有恩不报怎相逢,见义不为非为勇。”、“也不索把咱来厮陪奉,大丈夫何愁一命终;况兼我白发髼松。”,甘愿用姓名与程婴合演一出好戏,换得赵武的生机。
至于程婴——用亲生孩子换孤儿,最动人,也最有戏剧性。《赵氏孤儿》舞剧里有一幕尤为深刻:程婴之妻悲痛愤懑,争夺亲生孩子。我想人人皆有私性,母亲无法割舍骨肉,父亲何尝不是如此。程婴不过是赵家门下客,与赵朔一无血缘,二无姻亲,单凭赏识与情谊,便肩担托付、负重前行。这般豪情,靠的也是那忠义二字。
跳开此桩放眼再看,在青史上赫赫留名的四大剑客无一不是为着忠义赴汤蹈火,他们的忠义,还带着侠情,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大抵就是他们的写照。
也是那个年代,介子推凭忠割肉奉君,齐桓公因义九合诸侯,可知上至君主下至臣民,皆有一种忠义的信仰,这种信仰,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九州大地上,受到时代发展浸润而长出的芽。
如今谈到忠,许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愚忠,想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说到义,当即想到江湖义气,“为兄弟两肋插刀”“大哥一声令下,兄弟万死不辞。”人们对于昔日的“忠义”思想,可谓是敬佩,却又“不敢苟同”。事实上,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价值观念。
那是个硝烟弥漫的时代,火光不知何时就要在土地上开出带着血腥味的花。形势总是动荡危险的,人们向往英雄,爆发出人性的勇敢,以这样一种忠义的方式,去顺应这不可制衡的*时代。这种忠义,是时代的产物,它不单是一种个人情感,还与*关联。譬如高渐离刺秦,则脱离了*,单纯地是一种内心的选择,“舍生而取义。”而韩厥语程婴:“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这便是站在*的立场,赋予“忠义”一种责任。
正是有这种忠义,史书里才会有更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同时,它也成为统治者巩固政权的一招妙计。时代变迁,最初的忠义越渐发展,与皇权集权融汇,磨去了个体个性的棱角,带上了更多“服从”的意味。
新时期的今天,忠义已不再贴上“干大事”、“牺牲”的标签,它早已化成了生活之中点滴。尽管形式不一,特点不一,但炎黄子孙的忠义品质,始终都在。
《赵氏孤儿》是一部唱演了千年的悲剧,然而,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未尝不是一部令人欣慰的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