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1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23:30
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出自:《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原文:
观沧海
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背后事件:
曹操为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巩固北方,于建安十一年(206)开凿沟通呼沱河、鲍丘水的平虏、泉州二渠(今天津市南北),以输送军需。次年夏,曹操统军出无终(今天津蓟县),东攻乌桓。
时雨涝道路阻塞,乌桓军扼守要道,曹军受阻。曹操采纳当地名士田畴出偏僻小道以攻其不备的建议,乃回师,诈称待秋冬进军。乌桓军因此戒备松弛。
曹操以田畴率部曲为向导,上徐无山(今河北遵化东),轻骑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带),于崇山峻岭中疾行数百里。
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两军相遇于白狼山(今凌源东南)。乌桓军队的数量很多。当时,曹操的主力重兵还在后方,尚未到达前线,而曹操身边只有少量的军队。
曹军将士们希望等待后续部队,并对当前的危险局面都感到恐惧。在“左右皆惧”的曹军氛围中,张辽力排众议,反对等待后方的重兵,极力劝说曹操应当趁着胡虏的阵势不整。
立刻进行交战,劝战气势壮气奋发。曹操十分欣赏张辽的雄壮斗志,又看见乌桓的军队尚未排好战斗阵形,于是,曹操采纳了张辽的建议。曹操亲自将自己所持的麾,授予给张辽暂用。
令由张辽指挥先锋部队出战。于是,张辽率军突击,大破乌桓军队,并临阵斩杀了以“骁武”著称的乌桓单于蹋顿。蹋顿及名王多人死于阵前。胡、汉降者20余万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23:30
《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即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23:31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23:32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