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第三部分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7 09: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8 08:41
在书本第三部分中,作者描述了多次想要与家人和解但无果的情节。作为读者的心也是一次次被揪着,心疼她,佩服她,被她感动。
心疼的是,这个女孩出生在如此偏执的家庭中,父亲、母亲、兄长无一不想去“控制”她的思想,肖恩更是对她的身体和心理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诚然,亲人们也是爱她的,全册读下来,有多个瞬间让我感受到亲人特别是父亲对她的爱护。但这种爱,并不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让她的思想与家人的思想统一。但她又是何等的坚强,在这种的环境下仍选择冲破“牢笼”和“枷锁”。
佩服的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她通过异于常人的天赋和努力,拿到了常人遥不可及的结果。想到很久以前看过的一句话:我(出生于农村的人)奋斗了20年才能和你(出生于城市的人)坐在一起喝咖啡,其实这也是塔拉的真实写照。她通过自己的奋斗,最终才融入剑桥的氛围,认可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拿到了博士学位,写下了这本书。这中间,她也有因为心理原因拼命看肥皂剧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最终她坚持了下来,因为她有着一颗无比坚强和独立的内心。
感动的是,她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将自己选择性遗忘的事情,通过日记以及亲人/朋友的回忆,将其复原,展示给世人,这无异于将自己的伤疤重新揭开审视一遍,这是何等的勇气。想要与家人和解,就先要和自己和解。对所有人来说,生命也是一次又一次与环境中各种情况的和解。
看完这本书,我也想到自己与家人的关系。从小父亲对我比较严格,所以哪怕我现在已为人父母,但对父亲还是“怕”多于“爱”。也正是因为这层原因,我在自己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学习了正面管教,和儿子保持着一种朋友的关系。对父母永远说不出口的“我爱你”,在我和儿子之间,却是彼此的口头禅。同时我也在反思,或许我该试着去让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轻松一些。哪怕说不出一些肉麻的话,也可以在微信群说一些感谢的话语。比如今天是元宵节,发个元宵节的祝福,发个红包,搞搞气氛(实际我刚刚也那么做了)。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的选择。想让日子过成啥样,就往哪个方向去做。积极主动地去改变,就一定会有故事发生。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