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1: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8:37
灰色系统
在农业、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各种系统中经常会遇到所存在的信息不完备的问题。在控制论中,人们常用颜色的深浅形容信息的明确程度,如艾什比(Ash-by)就将内部信息未知的对象称为“黑箱”(BlackBox)。华中科技大学的邓聚龙教授针对客观世界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完备的情况,借助人们所接受的用颜色的深浅形容信息的明确程度的思想,把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信息完全不明确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相应地把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并创立了研究“灰色系统”运行行为和规律的“灰色系统理论”。灰色系统理论问世的标志是1982年《Systems&ControlLetter》期刊上发表的邓聚龙教授的第一篇灰色系统论文:Thecontrolproblemofgreysystem和同年《华中工学院学报》第三期上发表的邓聚龙教授的第一篇中文灰色系统论文《灰色控制系统》。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贫信息”不确定系统。它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认识。可以从1982年邓聚龙发表第一篇中文论文《灰色控制系统》标志着灰色系统这一学科诞生,到1985年灰色系统研究会成立,灰色系统相关研究发展迅速。1989海洋出版社出版英文版《灰色系统论文集》,同年,英文版国际刊物《灰色系统》杂志正式创刊。目前,国际、国内200多种期刊发表灰色系统论文,许多国际会议把灰色系统列为讨论专题。国际著名检索已检索我国学者的灰色系统论著500多次。灰色系统理论应用范围已拓展到工业、农业、社会、经济、能源、地质、石油等众多科学领域,成功地解决了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大量实际问题,取得了显者成果。
这一新理论刚一诞生,就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和广大实际工作者的极大关注,不少著名学者和专家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许多中青年学者纷纷加入灰色系统理论研究行列,以极大的热情开展理论探索,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建立起一门新兴学科的结构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灰色朦胧集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灰色关联空间为依托的分析体系,以灰色序列生成为基础的方法体系,以灰色模型(GreyModel)为核心的模型体系,以系统分析、评估、建模、预测、决策、控制、优化为主体的技术体系。灰色系统模型对实验观测数据及其分布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和*,作为一种简便、易学、好用的新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具有十分宽广的应用领域。因此,在灰色系统理论取得重大理论进展的同时,许多学者开展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应用研究工作,在工业、农业、社会、经济、气象、水利、环境、生态等众多科学领域,成功地解决了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大量实际问题。灰色系统理论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起步较早、发展很快,对灰色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有着借鉴意义。
按国际惯例,控制论中,信息多少常以颜色深浅来表示。信息充足、确定(已知)的为白色,信息缺乏、不确定(未知)的为黑色,部分确定与部分不确定的为灰色。那些既有已知参数又有未知参数的系统,如人体就是既有白色参数(已知的外型参数)又有黑色参数(未知的人体穴位功能)的灰色系统。其理论作用:①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规律过去不容易用一般控制理论解释的,可以用新系统理论进行解释、提高,从而使软件更完整、深入、量化;②可以得到新的控制系统;③有助于促进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量化研究。
根据灰色系统原理,抗病基因与非致病基因是矛盾的自我同一关系。在寄主群体中有一抗病基因,在病原物群体中就相应地有一非致病基因。倘若,寄主群体中有多个抗病基因,其抗谱就广一些,适应地区的范围无疑就更大。然而,显在致病小种与潜在致病小种也是矛盾的自我同一关系,在某时的自然情况下不能侵染抗病品种的小种,往往在苗期人工接种条件下能侵染抗病品种,这即为潜在致病小种,在气候、栽培条件适宜潜在致病小种克服抗病品种的抗性时,就是潜在致病小种的适应性战胜抗病品种及适应性的过程,也是潜在致病小种显化的过程。相反,一个抗病品种若能克服显在致病小种的侵染,即是抗病品种的适应性战胜致病小种前适应性的过程,也是显在致病小种潜化的过程。以人的活动为中介的适应性与反适应性矛盾双向性自我同一,就是作物的抗性行为表现与有害生物的致害行为表现的逻辑。它就是灰学所揭示的丧现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