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1:3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4:00
“澄怀观道,静照忘求”是中国山水诗独特的审美方式,就是在深沉静默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这样就能达到心灵与万物冥合的境界。
“澄怀观道”是晋宋之交宗炳先生在其《画山水论》中提出的。
“静照忘求”是王羲之先生之诣,他主张在深沉静默中忘掉一切。静照,即含虚映自然。在中国古代的山水诗里,沉照贯穿始终。
解读
澄怀观道,便能在一个美的世界里,在一种审美情味中悠然自足,这是中国人不同于西方人的独特的人生态度。也大概是李泽厚先生所精炼概括的中国文化为“乐感文化”之所由来。对这种人生态度,宗白华先生曾比照着其他文化系统中人所具的审美心态作了极生动的描绘。
希腊神话里水仙之神(Nayciss)临水自鉴,眷恋着自己的仙姿,无限相思,憔悴以死。中国的兰生幽谷,倒影自照,孤芳自赏,虽然空寂,却有春风微笑相伴,一呼一吸,宇宙息息相关,悦择风神,悠悠自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4:01
“澄怀观道”就是让自己的情怀、意念变得非常清澄,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体会山水中蕴含的自然之道。“静照忘求”则是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忘记一切尘世的欲求。这种审美观照方式促使诗人们在山水中返观最合乎自然本真的天性,淘洗自己在世俗中沾染的尘滓。
“澄怀观道”是晋宋时期宗炳说的:“老疾俱至,名山恐难徧睹,惟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静照忘求”是王羲之在一首诗里说的:“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
在深沉静默的观照中“坐忘”,忘记一切,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这样就能达到心灵与万化冥合的境界。此外,由于人在体悟山水时完全处于清明虚静的状态中,诗里的抒情主人公也自然形成了宁静淡泊的气度。所以东晋士人都推崇神气清朗、从容镇定的风度,追求潇然尘外的风姿和闲云野鹤般的意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4:01
这是盛唐山水诗的审美观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