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3: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21:42
1.形态学标记 有多态性的、高度遗传的形态学性状是最早用于多样性研究的遗传标记类型。这些性状的多样性也称为表型多样性。形态学性状的鉴定一般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技术,少数基因控制的形态学性状记录简单、快速和经济,因此长期以来表型多样性是研究作物起源和进化的重要度量指标。尤其是在把数量化分析技术如多变量分析和多样性指数等引入之后,表型多样性分析成为了作物起源和进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例如,Jain等(1975)对 3000 多份硬粒小麦材料进行了表型多样性分析,发现来自埃塞俄比亚和葡萄牙的材料多样性最丰富,次之是来自意大利、匈牙利、希腊、波兰、塞浦路斯、印度、突尼斯和埃及的材料,总的来看,硬粒小麦在地中海地区和埃塞俄比亚的多样性最高,这与其起源中心相一致。Tolbert等(1979)对17000多份大麦材料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发现埃塞俄比亚并不是多样性中心,大麦也没有明显的多样性中心。但是,表型多样性分析存在一些缺点,如少数基因控制的形态学标记少,而多基因控制的形态学标记常常遗传力低、存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这些缺点*了形态学标记的广泛利用。
2.次生代谢产物标记 色素和其他次生代谢产物也是最早利用的遗传标记类型之一。色素是花青素和类黄酮化合物,一般是高度遗传的,在种内和种间水平上具有多态性,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作为遗传标记被广泛利用。例如,Frost等(1975)研究了大麦材料中的类黄酮类型的多样性,发现类型A和B分布广泛,而类型C只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其多样性分布与同工酶研究的结果非常一致。然而,与很多其他性状一样,色素在不同组织和器官上存在差异,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也会影响到其数量上的表达,在选择上不是中性的,不能用位点/等位基因模型来解释,这些都*了它的广泛利用。在20世纪70~80年代,同工酶技术代替了这类标记,被广泛用于研究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问题。
3.蛋白质和同工酶标记 蛋白质标记和同工酶标记比前两种标记数目多得多,可以认为它是分子标记的一种。蛋白质标记中主要有两种类型:血清学标记和种子蛋白标记。同工酶标记有的也被认为是一种蛋白质标记。
血清学标记一般来说是高度遗传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小,但迄今还不太清楚其遗传特点,难以确定同源性,或用位点/等位基因模型来解释。由于动物试验难度较大,这些年来利用血清学标记的例子越来越少,不过与此有关的酶联免疫检测技术(ELISA)在系统发育研究(Esen and Hilu,1989)、玉米种族多样性研究(Yakoleff et al.,1982)和玉米自交系多样性研究(Esen et al.,1989)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种子蛋白(如醇溶蛋白、谷蛋白、球蛋白等)标记多态性较高,并且高度遗传,是一种良好的标记类型。所用的检测技术包括高效液相色谱、SDS-PAGE、双向电泳等。种子蛋白的多态性可以用位点/等位基因(共显性)来解释,但与同工酶标记相比,种子蛋白检测速度较慢,并且种子蛋白基因往往是一些紧密连锁的基因,因此难以在进化角度对其进行诠释(Stegemann and Pietsch,1983)。
同工酶标记是DNA分子标记出现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遗传标记类型。其优点包括:多态性高、共显性、单基因遗传特点、基因型与环境互作非常小、检测快速简单、分布广泛等,因此在多样性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Soltis and Soltis,1989)。例如,Nevo等(1979)用等位酶研究了来自以色列不同生态区的28个野生大麦居群的1179个个体,发现野生大麦具有丰富的等位酶变异,其变异类型与气候和土壤密切相关,说明自然选择在野生大麦的进化中非常重要。Nakagahra等(1978)用酯酶同工酶研究了776份亚洲稻材料,发现不同国家的材料每种同工酶的发生频率不同,存在地理类型,越往北或越往南类型越简单,而在包括尼泊尔、不丹、印度Assam、缅甸、越南和中国云南等地区的材料酶谱类型十分丰富,这个区域也被认定为水稻的起源中心。然而,也需要注意到存在一些特点上的例外,如在番茄、小麦和玉米上发现过无效同工酶、在玉米和高粱上发现过显性同工酶、在玉米和番茄上发现过上位性同工酶,在某些情况下也存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然而,蛋白质标记也存在一些缺点,这包括:①蛋白质表型受到基因型、取样组织类型、生育期、环境和翻译后修饰等共同作用;②标记数目少,覆盖的基因组区域很小,因为蛋白质标记只涉及到编码区域,同时也并不是所有蛋白质都能检测到;③在很多情况下,蛋白质标记在选择上都不是中性的;④有些蛋白质具有物种特异性;⑤用标准的蛋白质分析技术可能检测不到有些基因突变。这些缺点使蛋白质标记在20世纪80年代后慢慢让位于DNA分子标记。
4.细胞学标记 细胞学标记需要特殊的显微镜设备来检测,但相对来说检测程序简单、经济。在研究多样性时,主要利用的两种细胞遗传学标记是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形态特征,除此之外,DNA含量也有利用价值(Price,1988)。染色体数目是高度遗传的,但在一些特殊组织中会发生变化;染色体形态特征包括染色体大小、着丝粒位置、减数*构型、随体、次缢痕和B染色体等都是体现多样性的良好标记(Dyer,1979)。在特殊的染色技术(如C带和G带技术等)和DNA探针的原位杂交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后,细胞遗传学标记比原先更为稳定和可靠。但由于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的变化有时有随机性,并且这种变异也不能用位点/等位基因模型来解释,在多样性研究中实际应用不多。迄今为止,细胞学标记在变异研究中,最多的例子是在检测离体培养后出现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化。
5.DNA分子标记 20世纪80年代以来,DNA分子标记技术被广泛用于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关系研究。相对其他标记类型来说,DNA分子标记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遗传标记类型,其原因包括:①核苷酸序列变异一般在选择上是中性的,至少对非编码区域是这样;②由于直接检测的是DNA序列,标记本身不存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③植物细胞中存在3种基因组类型(核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用DNA分子标记可以分别对它们进行分析。目前,DNA分子标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即*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微卫星或称为简单序列重复(SSR)、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每种DNA分子标记均有其内在的优缺点,它们的应用随不同的具体情形而异。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应用DNA分子标记技术的报道已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