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3:2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25
莎士比亚的童年故事:
莎士比亚7岁时被送到当地的一个文法学校念书,在那里读了六年的书,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除此之外,他还学过拉丁语和希腊语。因父亲破产,他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1577年,被父亲从学校接回,不得已帮父亲做了一段时间的生意。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它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莎士比亚读书时就卓尔不凡,与众不同。有传言说他曾在一个叫托马斯·露西的富裕财主兼地方行政长官的土地上偷猎,结果被露西的管家发现,他为此挨了揍。出于报复,他写了一首讥讽大财主的打油诗。这首诗没过多久便传遍了整个乡村。
大财主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用这首打油诗来嘲笑他。托马斯乡绅非常恼火,于是就想惩罚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因此*离开斯特拉福德小镇,到伦敦避难。
扩展资料:
临近岁末,持续一年的“永恒的莎士比亚”纪念活动在全球各地相继收官,在中国的系列纪念活动也于日前落幕。从舞台表演到电影展映,从工作坊到读书会,人们走近莎翁,回味莎翁。从欧洲到亚洲,从中东到西非,世界因同一个名字同频共振。
400多年前,他因省察人性幽深、触及时代灵魂的文艺创作成为国民诗人、民族骄傲。400年后,他早已走出方寸天地,获得超越时空的影响力,成为全球文化偶像。
莎士比亚的永恒,在于其作品展现的现代性,在于其不朽的精神内核,在于其引发的持久文化共鸣。
莎士比亚的“国际范儿”,在他生活的伊丽莎白一世时期即有充分展现。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二层小楼,到伦敦泰晤士河畔的环球剧院,从成功商人到杰出剧作家,他累积丰富深广的生命体验,留下数十部经典剧作。
细细算来,真正以伦敦和英国为背景的剧作其实屈指可数,大部分传世之作,情节设定在英伦三岛以外。比如,《驯悍记》在意大利,《仲夏夜之梦》在希腊,《哈姆雷特》在丹麦,《终成眷属》在法国……
莎翁剧作经久不衰,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从故事中看到自己,又从其中鉴察世情。400多年前,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自我认同的迷失,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在能力与责任间的徘徊,与处于新时代的青年一代并无二致。
《威尼斯商人》里,犹太商人夏洛克似乎是贪婪吝啬、唯利是图的代名词,然而身处反犹太思想占主流的社会,他又是种族歧视的受害人。诚如英国戏剧研究学者邓肯·李斯所说,莎士比亚对欧洲反犹太主义和民族主义暗流早有警醒,正是借夏洛克之口发出受辱者的呼喊、表达对犹太人的同情。
不设简单道德预判,呈现多重复杂人性,时代更迭而情感共通、精神不朽,这正是莎士比亚魅力恒久的内在原因。抛却种种外在标签,超越地域、文化、种族差别,我们怀有同样迷茫,遭遇同样困境,具有同样道义感。
无怪乎文艺批评家约翰·德莱顿赞叹,莎士比亚拥有最深广博大的灵魂,能够想象、捕捉并描绘共通的人性。英国剧作家本·约翰逊则评介,莎士比亚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莎士比亚何以永恒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4:25
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中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福镇,父亲是个商人。4岁时,他的父亲被选为“市政厅首脑”,成了这个拥有两千多居民,20家旅馆和酒店的小镇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