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6 22:1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12:53
1971年10月,尼克松再次向全国发表讲话,开始了“新经济*”的第二阶段。这一次,反对的意见开始强烈起来。而且人们很快就发现,为实施工资、价格管制而成立的工资委员会和物价委员会实际上根本不起作用。因担心工会可能从监督机构中撤出代表,工资委员会一再作出让步:
先是宣布认可延期未加的工资增长,并确定每年工资增加的标准线为5.5%,后又同意煤矿工人增加工资15%。物价委员会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一开始,它就批准了两家钢铁公司生产的白铁皮提价。在不到3周的时间,全国1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1/3提出了提价申请,而被批准与被否决的比例竟达20:1。结果,1972年物价在管制的条件下仍然上涨3.2%,失业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1973年春,尼克松因食品价格猛涨和“水门事件”的困扰,于6月间不顾一切地再次实施价格冻结。结果是灾难性的:市场上见不到牛肉的踪影,食品货架上空空如也。美国人第一次在和平时期遇到了短缺。此次冻结实施仅一个月便开始解冻。
这时,美国*转而采取财政金融双紧*来控制物价。虽然如此,1973年第三季度至1974年第三季度,粮食、石油、鱼粉等必需品价格还是猛涨。时逢石油危机,于是石油价格从3美元一桶上升为12美元一桶,整整涨了4倍,1974年4月30日工资物价管制到期自动取消,加上美元贬值等因素,物价扶摇直上,达到了1974年全年上涨12%的历史最高记录。
到1974年8月福特就任美国总统时,“滞胀”的局面已经形成。福特总统上台初期宣布通货膨胀为美国的头号大敌。在当时,福特及其经济*都没有预料到失业率会在9个月内上升到9%,并成为1975年的特大新闻。
1974~1975年的经济衰退使福特*改变了初衷。在国会的压力下,美联储于1975年初开始放松银根。直到福特卸任为止,美国的宏观经济*一直时紧时松,疲于应付,而经济却一直呈现出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特征。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人们普遍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而不会同时并存。宏观经济*的决策要点,只在于沿着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之间替换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寻找一个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可以承受的点。
但是,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滞胀”即高失业与高通胀的同时出现,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认为他们用通胀缓解失业的做法导致了“滞胀”的出现。但是对于如何解释“滞胀”的形成机制,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就**而言,主要是宏观经济*、社会福利*以及*管制*三大失误导致了“滞胀”的发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经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12:54
处于滞胀时期!热心网友 时间:2023-12-02 12:54
世纪中下叶美国在美苏争霸第二阶段中处于劣势,经济的上的矛盾剧增,同时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在内外因的作用下导致1973“以美元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彻底瓦解 ,美国陷入经济停滞与衰退,同时蔓延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从而引发了大面积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世界长达20多年的经济发展“黄金时代”。此次经济危机的特征以美国为代表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停滞甚至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同时原有世界货币体系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