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6 08:3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0:20
据科学测定:正常人体血液总量占体重的8%左右,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约有血液4800ml,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血液并不都参与血液循环,有1/5—2/5的血液是贮存于肝、脾和皮下毛细血管贮备而不用的,人们习惯地把这称作人体的“小血库”。有研究表明:每次献血200毫升,占人体血液总量的5%,由于量少,并没有触及体内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而每次献血400毫升,能够触及到体内的调节系统,促使暂存于肝、脾等器官内储存的血液参加到血液循环中去,刺激新鲜血液再生,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绝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关于献血反应的发生,多为精神紧张、疲劳空腹、气候、休息不好等因素导致血管神经反应,稍加休息即可恢复,与一次献血200毫升或400毫升没有明显关系。现代医学实践证明,适量献血对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都有一定好处。适量献血,适当减少血容量,有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的抗病能力,还可刺激人体骨髓的造血器官,使其始终保持青春时期一样旺盛的造血状态,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并能防止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据报道,有人对66岁以上的332名曾献血者与同条件的399名未曾献血者存活率作了比较,结果曾献血者存活率显著高于未献血者,献血总量较多的存活年龄还较长。2004年10月,国家基于以上充分的科学依据提出了献血由每次献血200毫升向献血400毫升转移的目标。目前,国外献血都是一次献400-500mL,中国的香港和台湾的献血也是。以上事实再次表明:一次献血400mL不但没有害处,而且有利身体健康。有一位献血者生动地说:如果能一次献400mL,为什么选择献200mL呢?这样又可以少扎一针。而且,对于用血的患者来说,这可大大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于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意义更大,这何乐而不为呢。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0:21
《献血法》第九条规定: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亳升,最多不得超过四百亳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六个月。在很多欧美国家,每次无偿献血量450毫升到500毫升。 血液约占人体体重的8%,即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体内约有4000毫升的血液,一次献400毫升血液,只占全身血液的1/10,自身调节机制马上代偿,献血后有助于血液的新陈代谢,献400毫升对捐血者不会影响健康,同时科学地选择捐血量对受血者有三大好处: 一、输血传染病风险大大减少 血液被病毒感染初期,有一段时间,用现代化的技术不能检测到病毒标志物,这段时间称为“窗口期”,处于窗口期的血液已具有感染性。如果捐血者血液在“窗口期”内,受血者就会被感染。因此,输血尚具有一定的风险。通常失血病人临床用血一次至少400-600毫升以上,若一次献血200毫升,则一次输血至少需要两人-三人份血液,输血风险大大增加。 二、减少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输注单人份血液比输注多人份血的输血副反应减少一半以上。 三、输血免疫反应显著降低 血液是一种异体组织,一个人如果输入他人的血液可引起一些免疫反应,如HLA同种免疫引起的发热反应、血浆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等等。如果一次献血量为400毫升,可使受血者被输入的血液来源减半,致敏源减半,输血免疫反应显著降低。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0:21
《献血法》第九条规定: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二百亳升,最多不得超过四百亳升,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六个月。在很多欧美国家,每次无偿献血量450毫升到500毫升。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0:22
献血400ml,对人体是有影响的,因为人体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7%-8%。体重65kg的成年人,身体的总血量在4000ml左右,献血400ml,失去身体血液的1/10,对人体会有明显的影响的。献血以后,大部分人会出现轻微乏力的感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不适。所以献血以后好好的休息,补充营养,需要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血、羊血、紫菜等。同时还要进食优质的蛋白质,如新鲜的牛奶、大豆、肉类、鱼类等等。还要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如香蕉、橘子、苹果等。一般经过一周左右的休息,血红蛋白的数量就会逐渐恢复正常,体力也逐渐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