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么的,被教科书骗得好惨,历史上杨广的谥号明明是大隋世祖明皇帝,简称隋世祖,而唐朝人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4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42
首先你要搞清楚“庙号”和“谥号”的区别。“谥号”是帝王死后,大臣及后人根据其一生功过给其选择的称号,有褒义的也有贬义的,不仅仅杨广受到这样的待遇,夏桀、商纣、周幽、东汉的“桓帝”、“献帝”、南陈的“废帝”等都是意义不佳的谥号。
其次教科书怎么没写杨广的功绩了?统一全国、修筑大运河、征高句丽等,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其积极正面的历史意义也是不可否认的。凡事皆有两面,有利及有弊,一定要学会辨证地分析。
我认为杨广是一个能力非常强的帝王,他想要做的事业就一定能做到很大,可惜方向没有掌握好,事情并没有按照他希望的方式发展。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守成之主,也不至于将天下初定,国力蒸蒸日上正处于上升通道的隋帝国葬送掉。正因其太能折腾,才把大好基业转手让与李唐。唐朝也正是吸取了杨广失败的教训,制定规划时比较注意节制,才能创造出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43
楼主,杨广 在 唐朝 给的谥号和杨广给陈朝陈叔宝的的谥号都是 炀 ,很讽刺吧!
这叫 螳螂(杨广)捕蝉(陈叔宝)黄雀(李渊)在后 。
再说 ,唐朝 在 杨广死后 即给 他 一个 炀的谥号,而 在洛阳的东隋政权 则是 在 西隋禅位给李渊后 一段时间 才 成立的,而且 后来 东隋 被王郑朝廷代替 ,而王郑政权又是李唐攻灭的,所以 李唐王朝不可能 承认 东隋 给 杨广的谥号庙号:世祖明皇帝。在当时 对以及武则天之前的李唐三个皇帝的评价还是 以 谥号为主要标准 。
在下认为 ,李唐为了表达 自己造反的正当性,把隋朝的灭亡全推给了 杨广 ,全盘否定他,无视其 做出的贡献 ,现在看来当然也就过了;
而杨广孙子杨侗建立的 洛阳东隋 给他 的 明 皇帝的评价:则比较实事求是。
明:用拆字法就是 日 与月 。日在前,月在后 。这表示什么意思呢?
很简单:日表示他杨广做的历史贡献,日为阳,为正;月表示他的缺点与不足,月为阴,为负。
如果 还不信 ,那举举其他 谥号(或庙号)为 明 的皇帝
唐明皇 :前半生皇帝生涯功绩卓著,后半生酿成了安史之乱
明显帝朱翊钧,显就是明,因为谥号不可能 用国号明吧,为什么 明就是显,显就是明呢?
记得 西夏 开国皇帝李元昊在1032年就把 宋仁宗的 年号明道 改为显道,因为其父名讳德明嘛
还有汉明帝的庙号就是 显宗 汉明帝的谥号明 ,有三层意思:1自己名炟,有光明炽热之意;2曾经在十岁时上过文章:《日重光》,《月重光》;3他为政大部分时间 很阳光,但是其兄弟
死得不明不白(尤其是刘彊)
魏明帝曹睿:当皇帝时很英明,但是 在 选择继承人和辅政大臣上很草率。
晋明帝:也很英明,就是 阳气不足,过早去世。
宋明帝:有隐忍之才,当皇帝也算不错,就是 在 继承人上 选错了 。
齐明帝:做皇帝 做的很有架势,缺点是和宋明帝一样大杀宗室,结果造成 根基不稳。
梁明帝:偏安政权,不值一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43
杨广
庙号:世祖
谥号:明
功绩:“修建洛阳”“迁都洛阳”、“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开发西域”
但是说隋炀帝,这个李渊给上的谥号真的是一点错都没有。
“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曰炀,且有不得善终的意思。
他的功绩很多,但是恶政更多,杨坚的家底是他败光的,比较稳定的政权是他败坏的,民生是他搞乱的。
打个比方,你的班主任,你们的班费被他乱花光了,天天让你们学习,吃饭上厕所都不让,一天就让你们睡2.3个小时,你们班同学都猝死了他还是不改,你说这样的班主任是好老师还是坏老师?
何况他让你们学习,不是为了你们的未来,而纯粹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好拿到更多的奖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44
每次改朝换代时,旧朝和新朝都会给末代皇帝上不同的谥号,这反映了双方的*立场。
比如商纣,原本在商代应该依照惯例成为帝辛,纣便是周王朝在取得统治权后加给这位前朝末代君主的。
又比如曹魏代汉,刘备在蜀中宣称东汉的末代皇帝刘协已死,上谥号孝愍皇帝。而刘协真正逝世时,曹魏给他的谥号则是孝献皇帝。
再比如朱元璋北伐中原,驱逐元主。元主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就被明朝称为元顺帝,而北元在他逝世后给他上的庙号和谥号则是惠宗宣仁普孝皇帝。
还比如明朝崇祯帝朱由检,清朝上谥号为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则为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说白了,庙号和谥号是给死人盖棺定论的,功夫是做在活人身上而不是死人身上的。出于维护自身统治,唐朝自然应当极力强调杨广的恶行,以体现自身继承正统的合法性。这不是虚伪,而是现实需要,不止李唐,上至三代下至我朝都是这么做的。毕竟成王败寇,历史永远是胜利者的历史。
教科书方面:教科书一般以正史为主,而正史确实存在不少后朝篡改前朝的例子。但整体上,若非正史前后自相矛盾得很厉害,或者有明确而有力的旁证证明正史是错误的,现在的历史研究结论一般还是以正史为基准。所以教科书上强调正史中的杨广形象很正常。
比如史记中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件。但从现在的考古资料来看,阿房宫可能根本还没建起来,也就不存在火烧阿房宫这么一件事。那么就可以认为史记的记载是有误的。
至于杨广的真实形象,可以说这是一种“为历史人物翻案”的典型。正因为有上面提到的后代篡改前朝历史的例子,所以就有不少人会试图为历史上的一些臭名昭著的人翻案,比如说商纣王不是无道昏君,秦桧是大宋功臣等诸如此类的说法。这些说法当中,有些有真凭实据,有些是捕风捉影,还有一些纯粹是哗众取宠。如果要想更正确地去判断的话,就需要研读大量的相关史料,从中寻找支持双方论点的线索,进而得出证据。仅凭教科书或者历史好的人来讲肯定是不够的,可能需要看相关的文献资料了。
但杨广这个比较好分析。杨广在继位登基、修建运河、拓边平乱、巡幸江南、后宫关系等很多事情上都有不少的争议。不可否认的是杨广在执政初期确实实行了很多富有成效的*,但是良好的施政愿望和施政的实际结果并不总是一致的。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有些眼高手低,最集中的表现就是运河的修建和征讨高句丽两件他任内最大的事件上,这也是后世争议的主要焦点。
运河的修建集中体现了他滥用民力的问题。诚然,大运河的修建对于之后上千年的中国历史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它奠定了安史之乱前大唐帝国强盛的基础,也是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得以苟延残喘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而言,杨广的*无疑是具有灾难性后果的。挖掘运河是一向浩大的工程;历朝历代尽管都有施行一些大型水利工程,但基本上都是地方规模上的,而且往往要分好几阶段逐步完成。因为大型水利设施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会极大地影响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所以即使是强大的汉唐宋明,修建跨地域甚至全国性的大型工程的例子都非常少,即使是后来大运河的维护工作也一直是历朝历代的沉重负担。但杨广则完全不顾及民力是否能及,强行推动如此浩大的工程,对隋朝民众的生计造成了巨大的压迫。即使他的*出发点是出于沟通南北经济这样的正确方向,但他并没能正确地施行;作为这项*的提出者、施行者和领导者,他肯定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不止如此,他还征调大量的民力修建洛阳都城和各地行宫,频繁的出巡(从目的上讲是为了威服地方、稳定形势;但在事实上皇帝出巡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增加了地方百姓的负担)等,都体现了他对民力的滥用。这样的君主,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称为一个好君主的。
还有就是三征高句丽的失败。杨广继位初期,隋朝的国力基本达到了巅峰,因此自然不免向外进行武力扩张。隋朝在西线的扩张应该来讲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东线就不是这么回事儿。杨广对高句丽的三次征伐,每次都几乎倾尽举国之力(具体兵力和后勤民夫数量有争议,但极为巨大是可以确认的),却没有一次成功过。尤其是在已经实行了大运河这样浩大的工程之后,仍然执意发动大型战争,进一步给百姓的生活造成了负担。这样不顾民间疾苦,一味追求帝王荣耀的做法,必然受到后世诟病,更为当朝民众所不满。隋末农民起义正是杨广错误*的直接影响之一。
所以说尽管杨广的形象可能在许多方面遭到了李唐的篡改,但运河修建和三征高句丽两件事情上体现出他无视民众承受能力,追求个人*理想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这两件事情根本不是篡改历史能做得到的。运河明明白白摆在那里,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在其他民族的记载中都有提到。谥法(就是给人定谥号的准则)中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从这方面来看,杨广的*造成的实际后果确实能使他够得上“炀”这个恶谥了。
最后修正一个概念。大隋世祖明皇帝,一般会简称隋明帝,而不是隋世祖。这个分界线就是隋唐:隋及以前称谥号,唐及以后称庙号,这和谥号、庙号的演变历程有关,就不赘述了。追问杨广开创的科举制影响不小吧,一直沿用一千多年,中国历史上少有影响那么久的制度。
追答首先,和他在浪费民力方面的错误相比,科举制的创立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执政者的首要目标是保障民众的生活,如果不能做到这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执政者。例如希特勒的经济*使德国在经济混乱时期的动荡中迅速恢复,这是他的功绩;但这不能掩盖他发动二战,给包括德国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事实。
其次,要考虑到杨广采用科举制的真实目的。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对朝局影响极大,甚至对皇权构成了直接威胁。而杨广的即位过程又备受争议,他在当时统治阶级中的声望与地位并不如其父杨坚这般稳固。因此他将都城迁往洛阳,重用南方大臣,利用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来打击关陇贵族对国家权力的长期把持。也就是说科举制建立的初衷更大程度上是为了巩固南北朝以来为世族所侵蚀的皇权,是杨广试图提高个人地位进而实现其*抱负的一种手段,并不完全是为了完善人才选拔制度。
最后,科举制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南北朝时期的世族*在全国统一的背景下已不可持续,九品中正制已不能满足王朝对于人才选拔的要求。早在其父杨坚在位时期就已经开始进行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尝试了,所以把科举制度建立的功劳全部归于杨广一人显然是不合适的,何况科举制度后来还经历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逐步完善。当然他采用了这种新制度也是不小的创举,这些功劳也是必须承认的,毕竟科举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在中国延续了上千年之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45
做人不要太无知,先搞清楚谥号和庙号的区别,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都称谥号。包括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征服匈奴的汉武帝,还有一统南北的杨广他爹隋文帝,人家谥号那么好听,杨广自己垃圾被整上这么个难听的谥号怪谁?唐朝开始才称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宋仁宗等等。而明朝开始由庙号往年号过度,早期的皇帝也是称庙号,比如明仁宗,明宣宗,明孝宗,晚期的皇帝就成了称年号的嘉靖,万历,崇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