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46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7 21:43
认知失调是指内心受到威胁,为了减少这种内心不安,于是大脑给自己找理由来缓解事实和认知的焦虑。要想减少认知失调,可以这么做:
第一、做出公开承诺。当你在公众场合做出某种承诺以后,为了让行动与你之前的承诺相互一致,你会说服自己,其实这个行动也是蛮好的,不像我之前想的那样,你会从各种角度来看待它的好处、优点。比如你在考场作弊,为了让自己之前不被认为不道德,你也许会说其实考试作弊也没有妨碍到对方,没有之前认为的那样不道德嘛!
第二、你要付出巨大努力。当你付出巨大努力以后,你就很难不认知失调了,比如你参加了线上训练营,做了很多功课,然后别人问你你学了啥?你肯定不会说自己没学到东西,反而会夸奖这个训练营相当不错,哪怕事实上这个训练营不怎么好,你也会为它辩解几句,因为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如果你说这个训练营不好,就会与自己付出很多努力的认知相矛盾,会让自己显得很愚蠢的感觉,所以肯定不会这么说。
第三、你在买完东西之后,哪怕你买的东西不太好,你也会给自己辩解几句,这个东西挺棒的!你不愿意让自己的决策显得很愚蠢,与自己很聪明的认知相矛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7 21:44
认知失调又名认知不和谐。(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其中有两个重点或难点:一是认知成分,即所谓人们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等等;二是推断,即所谓逻辑推理是否正确。这两点同时又是产生失调的原因。
减少方法
我们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1.改*度
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
2.增加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4.减少选择感
让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5.改变行为
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
由费斯廷格,L.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是认知相符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引起争论
认知失调理论在学科中也引起很多争议。其中有两种反对的观点较有影响:一是以M.J.罗森伯格等人为代表的强化观点;二是以D.J.比姆为首的自我知觉观点。争论主要围绕着不充分合理化实验展开的。持强化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态度是由人所得到的酬赏数量决定的。人喜爱一事物是因为该事物给他带来较多的酬赏。人对没有酬赏的事物自然不喜欢。这当中不存在失调感及其影响。他们批评原来的实验在方法上有问题,并且从强化原则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实验,获取有利强化原则的证据。自我知觉论的观点是对认知失调理论的另一种批评,它接受不充分合理化实验所获得的结果,但不赞成用认知失调观点所作的解释。比姆指出,人评价自己对某事物的态度与他评价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是一样的,他作为观察者,观察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推论出自己或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他对别人说绕线工作有趣,并得到少量的钱,这时他会从观察者的角度评价自己对绕线的态度,既然在很少好处的条件下说了此话,则自己对绕线的态度是喜爱的。反之,若是在较多好处的条件下说绕线有趣,则是自己并不喜欢绕线,只是为得到好处。这种解释也否定了失调理论。
反对意见和相应的实验证据引起了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心理学家对失调理论本身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支持失调理论的实验证据,并且从理论上探讨了认知失调理论适用的领域和场合。由争论引起的各种研究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突出作用是,它们极大地促进了研究方法的发展和改善。反覆的争论和探索终于使心理学家认识到,人的社会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现象,每一种理论都是对这种复杂性的探索,它们作为人的问题的理解,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谬误之处。在此处适用的观点在彼处不一定适用,但它们相互之间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它们对人的问题的理解依赖于当时现象的特点和存在的条件。认知失调理论探讨人对自身活动的认识与外界事物发生过程之间的联系,强调人的行为对态度转变或持续的先行作用,这在理论上是对心理学科的一项贡献。在此之前,人们强调的是态度先于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但认知失调理论提醒人们注意另一方面的情况。人的行为也可以是态度改变或更加坚定的先行条件,已做出的行为引起人的内部失调感,从而发生态度的改变。这一看法对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认知失调理论自身的弊端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够明确,特别是关于认知“失调”这一重要概念,始终没能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说:两个认知因素在心理上不一致。这给进一步严格的科学研究带来困难。在有关的实验中,研究者不能用可观察的指标定义被试内部产生的认知失调感,只能假定或推测它的存在。在学科中一个好的理论不仅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规律性,而且应包含良好的证明手段,认知失调理论在后一点上是薄弱的。
80年代以来,人们对认知失调理论的讨论转向新的方面。其中较为引起重视的课题有两个:一是认知失调现象与人格的自我评价之间的联系,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认知失调感的发生通常伴随着人的自我形象的损害;二是认知失调感作为一种负性的情绪,它的发生伴随着何种特有的生理唤醒状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7 21:44
认知失调理论为费斯汀格于 1957 年的《认知失调论》一书中所提出,认知失调论的基本要义为,当个体面对新情境,必需表示自身的态度时,个体在心理上将出现新认知(新的理解)与旧认知(旧的信念)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此种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紧张的不适感,个体在心理上倾向于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自我调适,其一为对于新认知予以否认;另一为寻求更多新认知的讯息,提升新认知的可信度,借以彻底取代旧认知,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该理论在性质上为解释个体内在动机的主要理论,故而被广泛用以解释个体态度改变的重要依据,认知失调论是动力心理学的一种新的观点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7 21:45
可以用社会心理学的认知失调理论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