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3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7:57
行香子 李清照《行香子》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醍儿雨,醍儿风。 词牌知识 行香子,据宋人程大昌 《演繁露》考证,“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调名本此。平韵双调,六十六字,始见 《东坡词》,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此调短句多,上下片结尾以一字领三个三言句,前人在句中这一字常用相同的字,尤为别致。音节颇流转悦耳。 《词谱》以晁补之词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诸体。 【注释】: 蛩:这里指蟋蟀。 梧桐:从立秋起开始落叶。故称:“一叶知秋”的树木。 云阶月地:云做阶梯月做地。 关锁:关卡封锁。 重:《花草粹编》作“里”。 槎:即木筏。 星桥鹊架: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晚,有喜鹊在星河中搭桥,牛即织女相会一次。 莫是:莫非是,难道是。 霎会:一会儿。 【赏析】: 此词是李清照前的作品。作者以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为喻,表现自己对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深情怀念。此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写离情别绪而不直陈,通过“七夕”牛女相会的神话故事婉转曲达。写牛郎织的传说,寄托自己怀念丈夫的缱绻愁情,含蓄而有韵致。 行香子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行香子》 【内容】: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醍儿雨,醍儿风。 词牌知识 行香子,据宋人程大昌 《演繁露》考证,“行香”即佛教徒行道烧香。调名本此。平韵双调,六十六字,始见 《东坡词》,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此调短句多,上下片结尾以一字领三个三言句,前人在句中这一字常用相同的字,尤为别致。音节颇流转悦耳。 《词谱》以晁补之词为正格,六十六字,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另有六十四字、六十八字、六十九字诸体。 【注释】: 蛩:这里指蟋蟀。 梧桐:从立秋起开始落叶。故称:“一叶知秋”的树木。 云阶月地:云做阶梯月做地。 关锁:关卡封锁。 重:《花草粹编》作“里”。 槎:即木筏。 星桥鹊架:传说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晚,有喜鹊在星河中搭桥,牛即织女相会一次。 莫是:莫非是,难道是。 霎会:一会儿。 【赏析】: 此词是李清照前的作品。作者以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为喻,表现自己对离家远行的丈夫的深情怀念。此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写离情别绪而不直陈,通过“七夕”牛女相会的神话故事婉转曲达。写牛郎织的传说,寄托自己怀念丈夫的缱绻愁情,含蓄而有韵致。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7:57
苏轼《行香子.过七里濑》赏析 奇山异水适我情 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新城,放棹桐庐,过七里濑而作。词中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象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接下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沙溪,是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霜溪,是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词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词的下阕,作者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 “算当年,虚老严陵。”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那么真正能永恒留传的实体是什么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形;晓山晨曦,青翠欲滴。意思是说,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这是苏轼的一贯思想,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感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 下半阕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接上文,“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