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4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0:23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当中,有一个贯穿整个历史时期的主题——加强*主义*集权以实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性。为此,几乎历朝历代有作为的皇帝都会致力于设置一些机构或采取一些措施来达到这一个目的。
例如汉武帝时期的内外朝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明朝的废除丞相,设立内阁的举措等等,而从元朝开始的改土归流也是这一个体现,清朝雍正年间为什么要进行大规模的变革?
一、改土司制度为流官制度
1.何谓“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的大意就是在原本设立土司的地方,在土司制度管理下改成朝廷直接派遣*治理,而由朝廷派遣的*又称之为“流官”。总的来说就是由土司制改变成为流官制。
土司在他的管辖范围内就是事实上的皇帝,除此之外土司还是世袭的,这就意味着大一统的国家下,还存在政令不通的“飞地”,据《恭谢圣恩,敬陈愚悃事》当中对于土司的记载称:“查云南土官多半强豪,所属苗民悉听其指使,残暴横肆,无所不为。”由此可知,土司制度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了。
2.改土归流的历程
纵观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个具有变革性的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而改土归流也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立场,改土归流始于明朝,最后在雍正皇帝手里得以根绝。历时数百年之久。
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就已经开始了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历程,但是,由于当时改土归流引起了当地土司的强烈反弹,明朝*不得不进行安抚*。到了清朝时机慢慢的成熟后,改土归流才开始大规模推行,据《清史稿》当中记载称:“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最终得以在雍正皇帝手里解决这一个棘手的问题。
二、土司制度威胁*集权,不利于大一统
1.土司制度威胁大一统国家,存在*隐患
总的来说,土司制度是唐朝羁縻制度的延续与发展,众所周知,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特别是在一些边远地区,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极易导致冲突与*件,为了方便管理,在元朝时期设立了土司制度,以此来管理边疆地区事务,其形式与民族自治类似。
但是权力更大,**几乎不能够插手当地事务,形同“国中国”据《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当中记载称 : “直隶府、州、司凡二十九,外夷府、州、司凡十七。 ” 由此可知土司势力之大。
在土司势力在边疆地区有尾大不掉之时,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国家统治的稳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雍正皇帝怎么可能无动于衷,肯定是紧锣密鼓的准备解决彻底解决土司问题,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致力于维护国家统治的稳定。
因此土司制度本身就已经威胁到国家统治的安定,雍正皇帝必然会着手解决这一个问题。
2.*主义*集权的不断加强,到达巅峰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不仅仅将封建社会推向最后一个巅峰,而且在此时,*主义*集权在雍正皇帝手里达到了巅峰,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军机处的设立。
自此皇权真正的达到了巅峰。据《清史稿·职官志一》当中明确记载称:“雍正十年,用兵西北,虑儤直者洩机密,始设军机房,后改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的影响大家都应该有所了解,就可以表现出雍正皇帝对于集权的渴望性。
而在*主义*集权不断加强并且有到达顶峰的态势下,地区边陲、不听号令的土司肯定纳入了雍正皇帝的计划当中,毕竟*不集权,皇权之上就是一句空话,毕竟土司不听号令由来已久。
除此之外,实行土司制度的地区极为广阔,据《清朝文献通考》当中记载称:“亦古八百媳妇地,明嘉靖间,八百国为缅所侵,其酋避居景线,名小八百,其所属有十勐,地周一千八百余里”因此,在*主义*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下,土司制度必然会消亡。
3.国家稳定,国力强盛,封建盛世
众所周知,清朝的康雍乾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的盛世,同时也是封建社会落幕最后的璀璨。
但是就客观来说,雍正皇帝在位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是雍正皇帝的作为可不小,据《清史稿》当中对于康雍乾时期的评价称:“圣祖、世宗长驱远驭,拓土开疆,又有新籓喀尔喀四部八十二旗,青海四部二十九旗,及贺兰山厄鲁特迄于两藏,四译之国,同我皇风。”
由此可知,在雍正皇帝时期的国力是极其强盛的,不仅仅反映在人口数量的增加,还有就是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如此“繁荣昌盛”的封建王朝末期,国力强盛,边疆安定,无论怎么样都能够支撑起一场举国之战,在这样的大背景,大环境下,作为一个有野心雄心的皇帝,在如此有利的条件下怎么可能不去着手解决这一个问题,成就霸业。
因此,为何雍正皇帝会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的改革,不得不说当时的国情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原因。
三、雍正励精图治等到机会大规模改土归流
1.雍正皇帝举行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历史原因
纵观明清两朝对于西南地区实行的土司制度来看,都可以说明实行土司制度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举,是中原王朝无力全面掌控西南等边陲之地,特别是地形相对封闭而且复杂的地区,除此之外,明清两朝对于土司制度都是防范提防甚至是打击的态度。
据《蛮司合治》当中对于土司制实行的目的的记载称:““假重爵,命威制,服属其势”由此可知中原王朝对于西南土司一直是防范甚至于打压的态度。
*王朝对于西南边陲地区的土司打压一直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因数,边疆的土司制度却一直没有能够解决,一直处于僵持的态势。
据《明史》当中记载称:“承袭须奉朝命,虽在万里外,皆赴阙受职”由此可知土司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处于弱势的状态。
而随着中原王朝对于这些土司进行了数百年的打压后,使得在清代雍正皇帝时期有了彻底解决土司问题的条件与机会,可以说历代对于土司制度的削弱与雍正皇帝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是密不可分的。
2.雍正皇帝是一位锐意进取,雄心勃勃的君王
为什么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在清朝雍正皇帝时期才得以实现,难道在雍正皇帝之前就没有实行改土归流的客观条件吗?,很大程度上是存在的,因此。
为何在雍正皇帝时期会举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的举措,不得不说和雍正皇帝的个人性格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可以知道,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的困难性,其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可能爆发一场关乎国运的战争,不得不说这一个举措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然而,雍正皇帝作为一个有雄心,想要青史留名的皇帝,应该来说越难解决的问题,就越要迎难而上,据法国传教士杜赫德在他的《中华帝国全志》当中记载称:但不能不值得称赞的是他不知疲倦地热衷于政事,他为了天下百苍生的福乐安康夜以继日地致力于改革政弊。
由此可知雍正皇帝是一个有作为,想作为的皇帝,这应该是改土归流举措实行的主观原因之一。
3.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
土司制度之所以实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容易爆发冲突,不易管理,才实行了“以夷制夷”的土司制度。
但是到了清朝雍正年间,西南地区的百姓与中原地区日益紧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趋势大大加强,面对如此有利的条件,加之土司制度的确不适宜时代发展的需要,就必然会大规模的实现改土归流。
土司的消亡,民族的融合
总的来说,在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可以实现大规模的改土归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也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与条件,改土归流这一个举措表明土司制度的消亡与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