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教师编制最好的复习方法有哪些?有什么建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5:2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0:36
首先,明确你要考的地区及考试内容。考编不异地,异地不考编,一定要考虑好, 不要考上后又后悔,又要重新备考。考试内容:一般都会在当地人社局网站上出公告,去查一下历年来考试内容。查不到的,交给你们一个简便的方法,去微信公众号那里,搜某地教师招聘公告,会有很多推送的公告。一般教师编考试内容为:教综、公基、学科(三门里面考两门,个别地区考三门)备考时长:一般3-6个月,不管是全职,还是在职,时间应该够用了,每年公告大概从3月份开始出,时间紧迫,要一次上岸的,赶紧准备。
笔试备考:笔试个人觉得不用报班,提高自控能力,自己学就行。但是一定要找一些网课看,反复看,然后记笔记,做笔记的时候要用思维导图,有助于记忆。踩雷预警:报班的一定要试听,有的地面班,十几天的课程,10天精讲4天刷题,每天8个小时,全在讲课,一个半小时休10分钟,一天讲好几章,别人2个月学完的课程,你10天学完,就是囫囵吞枣,完全不能消化和理解。之后,立马刷题,效果太差。知识点不熟悉,刷题错误率很高,一讲答案就觉得似曾相识,一做题又错误百出。
备考课程及资料:前期推荐粉笔的课程,讲的特别细,适合小白,独创的学霸作业,形式多样,有利于记忆知识点。后期可以听超格的课程,可以补充很多知识。中公的题较简单,适合前期做,听完一章课,做一章,粉笔和山香较难,适合课程听完后,大量刷题的时候做。有条件的可以找找要考地区的真题,每天刷一套。
背诵:建议使用学霸笔记、背诵口诀、知识框架、默写。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20:36
目前,各地的教师考试呈现出地区教育局自己命题、审核、招录的局面。那么我在综合分析各个省市区的相关教师招录考试情况之后,将教师招录考试考查内容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教育基础理论和面试。 教育基础理论和面试这种考查类型是教师招聘考试常见的考查方式,笔试部分考查的重点是教育基础理论,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法规等,面试通常采用说课或是试讲的方式来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即具体学科的讲授,例如语文、数学等。
二、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面试。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面试这种组合方式逐渐成为各地教师招聘考试的命题范围。它不但对教育学科所涉及的各门科目进行考查,同时也会考查考生对于所报专业学科的基础能力和知识,以上两部分会成为笔试出题测查的重点。面试中采用说课或讲课的方式进行考查,同时很多地区说课考查后会附带出现结构化的面试题目。
总体来说,在笔试方面,虽然各地所考内容不同,但是大致可以分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教材教法、教育*法规,德育和师德教育,法律法规,班主任常识,教材教法,教师基本素质及你所报的专业知识,有些的地区还会出现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英语以及时事*的内容。所以在教育学相关课程的复习中,常会抱有一种侥幸的心理,认为自己对内容大致有了记忆的印象,在复习时,就不用在认真的去掌握了,而这种考生的笔试成绩往往是不尽人意。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所有的章作为整体把握,建立整体结构,除了整体联系之外,还可以进行前后的比较。比如说我们在复习教育学基础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教育的定义首先对教育学要掌握的几个大的方面进行粗略的划分。根据狭义教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在教育学基础中,需要掌握的宏观方面就是教育的外部规律和教育的内在规律。再划分又能包括作为教师需要了解的课堂以外的知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具体课上的相关知识、(教师和学生地位关系的把握、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原则等)新形势下具体改革所产生的理论(新课改的课程理论、素质教育、教育公平等)所有的划分都不是固定的,每位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对于学科的理解。
与此同时,教师在考试复习时应注意一下几方面问题。
一、多总结。对各科内容进行不同专题、不同类型的整理和总结,能做笔记,把各种观点融合到一起,这样既可以扩展知识面,又可以边写边记,相对只看不写而言,记忆效果要好得多。此外,还要根据大纲,在笔记上标明大致的重点和非重点,分清主次,减轻记忆的负担。整理过后,当然要及时复习巩固,翻来覆去的看,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也可以随时增添新鲜血液,争取与发展同步。
二、善思考。记住不等于会用,要想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就需要多多思考,多多分析,多多理解。复习时要吃透课本,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结构,该记忆的要记忆,该理解的要充分理解,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的,单纯地熟记课本上的条条框框也不行,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理论结合实际,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当中,才算把知识学活了,才能坦然面对各种考题,才能做到运用自如。
三、勤交流。交流才会碰撞出火花,交流才能真正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有些人喜欢闭门造车,自己复习自己的,甚至害怕交流,以为交流之后自己就会少点什么,会吃亏,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了。交流不仅可以锻炼思维,扩展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还能使自己对该理论该问题产生非常深刻的记忆,从而不易忘记。可以说,交流或者辩论是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