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近几年的发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14:2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14:54
答设计城计划以艳阳天片和新兴街片为核心,双核驱动构造全新的设计生态圈,打造大型设计机构、中型创新企业、小微创意街店等多类型创意产业的集合链。在过去双创基地的建设中,已有不少工程设计创意企业入驻,一些一线城市的高端人才被吸引回流。但特色鲜明的小微企业仍旧缺乏,创意产品和服务相关的产业相对欠缺。引导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促进未来城市产业升级正是设计城的重要使命。未来这里,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将碰撞出无数火花,用科技革新手段,用文化创意更新思想和服务,这样的“双轮”驱动将为产业升级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主城做优”“汉口新生”的发展蓝图下,长江左岸创意设计城被寄予厚望,它不仅会起到新老文化、产业、功能、空间缝合的作用,而且将重新定义武汉的文化形态、创新产业、潮流经济,是未来武汉主中心面向世界的第一大IP。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28 14:54
武汉,人称“东方芝加哥”。早在宋元之际,汉口就成了知名的港口城市。
在中国商品流通史上,一句“货到汉口活”的赞语为她赢来无限商机;在中国交通发展史上,一条“九省通衢”的定论更使她名噪天下。
迎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浪潮,武汉几经打磨,在共和国的经济版图上,争取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
从“两通”起飞到两翼齐飞,记载着这座城市奋斗的足迹。
“两通”起飞:“汉正街”成为武汉名片
1989年,一部电视剧在全国各大城市热播。它的名字叫《汉正街》。
汉正街,武汉市硚口区一条并不起眼的老街。一时间,竟然成了全国小商品通用的商标,成了堂堂大武汉的城市名片。
至今,外地人到武汉,仍要去看看汉正街。汉正街的成名,牵动着武汉市一段改革发展的历史。
具有水陆空交通立体优势的武汉,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商贸中心,拥有各类交易市场近700个,辐射全国30个省市区的600个县市。在商家看来,这是一个条件优越得让人眼红的城市。
开放之风初起,作为中国中部经济重镇的武汉,开始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
经济学家献言:武汉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以交通和流通为抓手,以活跃市场为载体,推动经济起飞。
这一建言冠名为“两通”起飞,被武汉市*采纳并很快得到*批准,成为武汉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战略。
1979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宣布“敞开城门”,对外开放了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汉正街。
几年功夫,这个仅有103家个体商户的窄小街巷,一跃成为延伸10多个社区、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辐射全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并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小商品流通领域的深层次*。
1992年,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股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标志着武汉“两通”起飞战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随后,中商、汉商、中百相继上市。一个城市拥有4家上市商业公司,全国绝无仅有。武汉“两通”达到鼎盛时期。
在武汉改革发展史上,“两通”起飞战略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发现,武汉市场是搞活了,可一大批骨干企业却没有活起来;而且,“吃广东粮,喝珠江水”成了武汉的消费潮流。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大武汉,怎样打造现代都市的脊梁呢?
中国光谷:高科技为武汉点燃*
有人说,在武汉经济发展历史上,有两件事曾引起市民空前热烈的反响。一件是当年*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一件就是建设“武汉·中国光谷”。
在国内众多城市争建光谷的“追光”行动中,武汉100多万市民自发签名,支持市*建设光谷的举措。
事实证明,建设光谷不仅给武汉市制造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走信息化之路提供了有力保障,更重要的是,她将武汉燃成一片工业热土,激发了人们的创业*。
*中迸发出一连串耀眼的数字。截至去年底,光谷共落户企业600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00多家,上市公司15家,年销售收入过30亿元企业3家,过10亿元企业5家,过亿元企业55家。
*中迸发出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集群。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环保能源、机电一体化、高科技农业等竞相发展、上下游产品配套齐全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通过3年多的建设发展,武汉光谷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实力最强的科研开发基地,中国最大的IC卡网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武汉长飞公司的光纤生产规模排名世界第三。华工科技通过收购澳大利亚企业,逐步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建立了全球市场营销网络。
武汉光谷独特的人才、技术和创新优势,吸引八方资金源源滚来。海内外风险投资界在武汉注册的风险投资公司由2000年前的1家增至13家;国内外金融机构解囊近280亿元,先后支持16个光电子信息领域的大项目在光谷开工、投产,近700家公司注册。
两翼齐飞:武汉为中部崛起领跑
今年7月26日,*武汉*十届六次全体会议隆重举行。会议的议题是:学习贯彻*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全面加快武汉发展,努力走在中西部前列。
历史的机遇再一次青睐武汉;武汉人再一次面临历史的考验。
*远瞩,审时度势,武汉*作出重大决策:全面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副*、武汉**陈训秋认为,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和核心;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服务现代制造业、全面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两只翅膀,托起大武汉领跑中部崛起的雄心壮志。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武汉曾经创造过无比辉煌的过去:举世闻名的“汉阳造”风光了一个世纪;汉阳铁厂的钢轨托起了纵贯南北的芦(沟桥)汉(口)铁路。近年来,武汉人着力重振制造业。从汉阳兵工厂旧址西行几公里,一座现代化汽车新城拔地而起。武钢二热轧、二冷轧等大型项目相继建成,使武钢成为我国最大的板材基地。
去年,武汉市*提出,力争用10年至15年时间,投资2000亿元以上,把武汉初步建成全国性现代制造业基地。
与此同时,一个大力提升武汉在中部地区的金融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科教中心、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的功能,促进武汉成为中部现代服务业中心的蓝图正在规划。
大武汉的宏大气魄,由此可见一斑。在协调区域经济、承接梯度转移进程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汉责无旁贷,武汉大有作为。
人们把期待的眼光投向了武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