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2:1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9:58
在建党百年之际,有29名同志获得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其中有位百岁老人,名叫瞿独伊,她就是瞿秋白唯一的女儿。
瞿独伊出生于1921年,于1946年8月入党,1941年被捕入狱,面对敌人威*利诱,绝不屈服。开国大典上,她用俄语向全世界播出毛*讲话。
瞿独伊作为我国第一批驻外记者赴莫斯科建立新华社记者站,其间多次担任周总理和中国访苏代表团的翻译。她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
瞿秋白是瞿独伊的继父。父女之间的感情非常好。瞿独伊一直都是称呼瞿秋白为“好爸爸”。瞿秋白还曾经为女儿写过一首诗——
小小的蓓蕾,
含孕着几多生命,
陈旧的死灰,
几乎不掩没光明。
看那沙场的血花灿烂,
经过风暴之后的再生。
谁道是无意中的*?
却是赤爱的新的结晶。
在瞿秋白短暂的一生中,有三个人在他的心目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除了女儿瞿独伊,还有王剑虹、杨之华。
瞿秋白于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市。
1919年5月4日,瞿秋白参加了五四运动,在街头演讲时曾被非法逮捕。从此,瞿秋白走上了*的道路。
1921年7月6日,瞿秋白受聘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期间,见到了*导师列宁,并进行了简短的交谈。
1923年夏天,瞿秋白去南京参加活动期间,遇到了丁玲(后成为著名作家)和王剑虹。
王剑虹,1903年生于四川酉阳。1923年,王剑虹与丁玲以及刚从苏联回国的瞿秋白,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王剑虹很崇拜瞿秋白的博学多才。
他们相爱了,于1924年1月结婚。结婚没多久,王剑虹生病了,患的是肺病,最初医生误诊为怀孕的反应,待到确诊为肺病时,已非药物所能救治。这种病,在当时是不治之症。
王剑虹在病危时,给瞿秋白留下一封遗书,希望她去世后,“愿上帝给你另一个人,也像我爱你一样”。
1924年7月,王剑虹平静地离开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瞿秋白与杨之华相遇并走到了一起。
有一天,苏联顾问鲍罗廷夫妇要了解上海妇女运动的情况。向警予因事离沪,上海大学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通知杨之华到鲍罗廷那里去汇报。她到了那里时,意外地遇见了瞿秋白,瞿秋白担任他们谈话的翻译。
在瞿秋白的帮助下,杨之华顺利完成了任务。她后来说:“从这次工作接触后,我觉得他很诚恳,很愿意帮助别人。他不但不骄傲,而是很谦虚;不但不冷酷,而是很热情。他的热情,不是浮在表面,而是蕴藏在内心,只有当人们和他在一起工作时,才能深切感觉到这种热情的力量。”不久,在向警予、瞿秋白的帮助下,杨之华加入了中国*党,她的入党介绍人就是瞿秋白。
杨之华的第一次婚姻是由家庭包办的。杨、沈两家是世交,杨之华和沈剑龙在幼年时,由双方的家长定了亲。结婚时,沈剑龙还在学校念书。沈剑龙实际上是个*,连他父亲沈玄庐也不满意这个放荡的儿子。沈玄庐支持杨之华到上海求学。在杨之华在上海大学求学期间,沈剑龙的生活更加糜烂。他们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最后到了不得不分离的地步。杨之华把女儿的名字改为独伊,意思是只生这一个,以此表明她对沈剑龙的怨恨和决裂。杨之华要求与沈剑龙离婚,得到了沈玄庐的支持。
瞿秋白与杨之华相爱了。1924年深秋,杨之华与瞿秋白先后到了萧山,一个回家决定与沈剑龙离婚,一个到萧山决定与杨之华结婚。
1924年11月27、28、29日,上海《*日报》连续3天重复刊登了3则“启事”,全文如下:
杨之华沈剑龙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脱离恋爱的关系。
瞿秋白杨之华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恋爱的关系。
沈剑龙瞿秋白启事:自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八日起,我们正式结合朋友的关系。
在当年的红色岁月里,“秋之白华”的结合曾是轰动一时的佳话。
瞿独伊曾经写过多篇回忆和怀念父亲瞿秋白的文章,这里选取一篇,题目叫做《忆念父亲瞿秋白》。全文如下:
五十年前的今天,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牺牲的时候,我年纪尚小,可他亲切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每当回想起来,都使我感到鼓舞,感到力量。
在我模糊的幼年记忆中,父亲清瘦,戴着眼镜,话不多,但很温和。母亲不让简单叫他“爸爸”,而一定要我喊他“好爸爸”。我就一直这样称呼我父亲。
一九二八年,父亲为了参加*第六次党代表大会去了苏联。随后,我同母亲一起到了莫斯科。在苏联期间,父母工作都很忙,无暇照料我,便把我送到一家孤儿院,托院长照看我的生活。那时我日夜思念着父母,他们来看我时,我就无比快乐。分别时,我总要到门外送他们,直到看不清他们的背影,才恋恋不舍地回去。然后在他们坐过的地方再坐一坐,在他们走过的地方再走一走,仿佛他们还在我身旁似的。后来,我又住过国际儿童院和森林学校,父母虽看我的时候较少,可信还是有的。至今,我还保存着父亲给我写的几封珍贵的信。
记得在森林学校时,学校为了讲究卫生,无论是男孩女孩一律要剃光头,我的头发也剃光了,爸爸知道后安慰我,信中写道:
独伊:
我的好独伊,你的发都剪了,都剃了吗?哈哈,独伊成了小和尚了。好爸爸的头发长长了,却不是大和尚了。你会不会写俄文信呢?你要听先生的话,要听妈妈的话,要和同学要好,我喜欢你,乖乖的小独伊,小和尚。好爸爸
还有一封短信,信下附上父亲滑雪的画。
独伊:
你为什么要哭?你看好爸爸滑雪了。好爸爸
这些充满了慈父般爱的信,给了我多少安慰呵!
父亲在苏联的几年,为祖国,为国际*主义运动做了很多工作,赢得了苏联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一位名叫斯耐德的苏联学者,在一本书中称父亲是“苏联人民的忠实朋友,为国际*主义运动而奋斗的不疲倦的战土”。
父亲是富于生活情趣的人。他多才多艺,具有很高的理论修养,不仅精通文艺和俄语,而且懂得英语、法语,擅长绘画,书法和篆刻等。他翻译《国际歌》时,就是自己一边弹小风琴,一边自己译词。但他首先是一位卓越的*家。
大*失败后,父亲才二十八岁,父亲便主持召开了党的紧急“八七”会议,结束了陈独秀的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土地*与武装反抗*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在此期间,*有了新的发展。但党内也渐渐滋长起一种盲动主义情绪,用*对付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从而给党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对此,父亲时常引咎自责。后来,他受到王明的打击,被排挤出**局,但他丝毫没动摇对党的信念,对同志对*事业仍然是满腔赤诚。当时母亲也受到牵累,被撤销了工作。父亲便鼓励她要经得起任何考验,特别是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更要经得住考验,并对她说:“你要求工作的热情是好的,*党员当然要为党工作。但在这种情况下要学会独立地工作,自觉地,主动地去做。”在这一时期,父亲把工作重点转到了文化战线。他同鲁迅一起,指导着当时的左翼文化运动,开辟了文艺大众化的方向,团结左翼文化人士进行艰苦的文化反“围剿”斗争。
母亲告诉我说,那时的白色恐怖极其严重,党经常送来警报,一接到警报,就必须马上搬家。在这种情况下,父亲镇静如常,就像平时出门访友一样,总忘不了带着几本书,好利用时间学习和工作。父亲久患肺病,身体很弱,但生活上一点儿也不讲究的,无论怎么艰苦,总是满不在乎。有一次,母亲看到父亲很久没吃到过一点好菜了,就托邻居买到了一只肥鸡,尽心尽意地把它炖得稀烂,准备让他吃顿好饭。想不到晾衣服的时候,母亲一不小心,晾衣服的竹杆碰翻了鸡锅子,母亲心疼得不得了,父亲却说:“算我已经吃了吧,应该高兴嘛。不要想它了,该读书和翻译了,把昨天译好的拿给我改。”说得母亲放宽了心。
母亲还告诉我,一九三四年初,党需要父亲到*苏区去工作。父亲可高兴了,但也希望母亲能和他同去。母亲却因工作关系暂时去不了。父亲依然愉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只身离沪。临行那天的夜晚,他与母亲以学习陈铁军的临刑不屈的牺牲精神而互勉,相期再见的那一天。
后来我知道了父亲就义时的一些情况,那是很感人的呵。一九三五年二月,父亲在福建长汀县被敌人逮捕。在狱中,父亲坚持斗争,拒绝了*特务一次又一次劝降。大特务王杰夫劝父亲“识时务为俊杰”,要他效法叛徒顾建中,父亲厉声说: “我不是顾建中,我是瞿秋白,我情愿做个不识时务笨拙的人,不愿做个出卖灵魂的识时务(者)。”六月十八日,父亲在长汀县罗汉岭山脚下被*反动派*杀了。临刑前,他高唱《国际歌》《红军歌》,呼喊“*主义万岁”“中国*党万岁”“中国*胜利万岁”等口号从容就义,为中国*洒尽了最后一腔热血。
父亲怀着*主义必然胜利的崇高信念离开了我们,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间。他离开的时候,祖国是冬天,而现在,祖国已是春花满园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9:58
瞿独伊,浙江人,曾用名沈晓光。杨之华之女,瞿秋白之继女,瞿秋白牺牲时,瞿独伊只有14岁,而瞿秋白牺牲时也才36岁,不过,瞿秋白是长子,下面还有七个弟妹,长女瞿轶群(1900-1981),活到了1981年,应该有后,不过不姓瞿了;次子瞿云白(1902-1958),因为有*背景,解放后生活艰辛,但从年龄来看,应该有后;阿鑫(早殇,生卒年不详)小名阿兴,是三子;瞿景白(1906-1929)小名森,后改名景白,是四子,在公开反对王明等人宗派活动中屈死于莫斯科;瞿垚白(1909-?)小名阿尧,是五子,自幼头脑迟钝,患有癫痫病,并有精神病现象,约20余岁时死于山东济南;红红(生卒年不详),3岁时即患肺炎病死了,是次女;瞿坚白(1913-1944)小名阿谷,是六子,1944年5月,在日军“大扫荡”时,瞿坚白所属部队与“扫荡”的日军遭遇,瞿坚白不幸壮烈牺牲在武安百草坪,年仅31岁;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9:58
我太舅老爷是瞿秋白 我奶奶叫王琴 瞿秋白是我奶奶的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