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老王》的读后感!!急!!字数要少。水平不要太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1:5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4:37
今天我们学习了《老王》一课,学完之后,使我记忆犹新。
《老王》讲述的是一个劳动阶层蹬三轮的故事。
老王从北京解放后,就蹬三轮。因为是单干户,所以生意很淡,靠活命的就只有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他的家境非常贫寒,没有什么亲人,只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
他的一只眼是瞎的,所以很少有人来坐他的三轮车,只有作者不嫌弃,每次坐他的三轮。老王替别人送水时比别的人送的多一倍。从这儿就仿佛看见老王,那淳朴、善良的身影。后来三轮车已经太旧了,老王只好改运货物。这样他的生意更差了。
虽然这样,可命运就是折磨人,他生病了。有一天,他来到了作者家,给作者家提了许多鸡蛋和一瓶香油。第二天老王已经永远地走了……读到这儿,我的心为之颤动。想到老王一生命运坎坷,到临死,却还不忘别人的恩惠。试问一下,世上又有多少人像老王这样呢?很少受到社会眷顾的人却能够想到关心别和感谢他人。在老王的眼前,我们似乎都很渺小。
当今社会,许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幸运者更是对不幸者不屑一顾。我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每个人的待遇都不同,有的人享受着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有的人则受尽命运的捉弄。但社会不可能顾及到每个人,所以我们这些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让像老王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有句歌词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明天……就让我们伸出关爱的双手,给像老王那样不幸的人送去温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4:37
初读《老王》,已是初中的事了,老师说:初中、高中、大学都有这篇课文,不同的年龄读这篇文章会有不同的领悟,现在我就作为一名高中生,谈谈我读了这篇文章后的小小感悟。
老王,贫穷。他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为生,住在塌败的小屋里,没有什么亲人,有一只眼睛是“田螺眼”,另一只还有夜盲症。生病了,花钱不知吃了什么药,总不见好。老王,真是一个不幸者。
老王,善良。老王送的冰比他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他没有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大概压根没有想到这点”,他送默存去医院却不肯收钱,他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在弥留之际,把好香油和大鸡蛋慷慨送给了杨绛。这样的人少有了......
每当读到老王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这儿,我的心都为之震撼。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两只眼上都借着一层翳”,“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岁月的年轮和病魔的缠绕让不幸者的不幸表面化,显得更加不幸,让“我”感到害怕,感到“不安”,感到“愧怍”。生活非常拮据且病重的老王,却能慷慨地送给别人好香油和大鸡蛋,这些应该是他自己没有吃过或是舍不得吃的,即使他现在生病了。老王真是一个好人。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我”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呢?字典里关于“愧怍”一词的解释为:因为自己的缺点、做错了事或未能尽到责任而感到不安。作者认为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我”是不是因为觉得自己对老王做的还不够而感到愧怍呢?又或许是老王为“我”做的太多了?又或许是不幸者地不幸触动了“我”?
读了《老王》,读到了他的不幸,更读到了他的善良与朴实,再贫困也阻碍不了他的热心肠,现在这样的人真的不多了,当读到了老王,又给心上增添了一丝暖意,一丝感动,让我们也多为不幸者多做些什么吧......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8-07 19:17 其实一开始预习这篇文章时,我没怎么认真地读,只是单纯地认为老王的一生很可怜,但在真正对这篇文章思考过之后发现其实没那么简单。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个两个的疑问,一个在于全文的最后一段杨绛所说的那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究竟想表达什么?另一个就是杨绛和老王他们之间真正的关系是什么?互相是如何看待对方的?
首先来看下老王,老王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很“单纯”的人,谁对他好,他就会尽自己的全力去回报,去感恩,当时的时代背景正值*期间,应该说是一个很乱的时间段,杨绛夫妇在那个荒唐*的特殊年代里也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这些却没有影响老王对他们的态度,因为老王很善良,他是真正在用他的心来分辨是非而不是随波逐流,应该说他对杨绛是全心全意,毫无顾忌的。
而杨绛对老王的态度却稍有不同,当时的社会很少有人能够看得起像老王这样的人,但杨绛对待老王却很好,很多事情都在帮助老王,老王对此也很感激,可以说杨绛对待老王的态度还是比较平等的,但也只能用比较一词来说,骨子里还是有一股隔离墙在保持着距离,并不是全心地付出,每次老王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劳动来感恩杨绛的时候,杨绛总是会把钱给他,和他划清界限,谁也不欠谁的,文中第8节的也也将老王比作了棺材里倒出的僵尸,也许是无心的,但不经意间还是透露出当时的她对老王还是有一点“看不起”的感觉,老王其实也知道这一点,也许这就是杨绛最后愧怍的导火索。
当老王最后快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想尽自己最后的全部力量去感谢生活中唯一待他比较平等,对他帮助很大的杨绛,其实我个人的理解,老王还有一个最后的愿望,就是在自己死之前能够真正感到平等,而杨绛是他唯一的希望,这时候钱啊,鸡蛋啊,物质对一个即将离世的人来说已经无关紧要了,他想要的是精神的慰藉,他想没有遗憾地离开,而当他把鸡蛋给了杨绛时,杨绛却回头去拿钱,其实这时老王的心已经冷了,但他还存有一丝希望,对杨绛说我不要钱,但当时杨绛却认为这是一句客套话,并没有理解到老王真正的意愿,所以老王才会“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精神和生理的双重打击下,老王走了,但我觉得他是带着遗憾走的,而之后杨绛终于明白了老王的用意时老王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她才会觉得愧怍。
其实杨绛当时是一个不幸的人,只是老王比她更加不幸,因此她觉得她当时给与老王的关心还不够,这也导致了她之后的愧怍,相濡以沫是指泉水干了,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两条鱼的意思就是双方要平等,第二就是要尽全力双方互相依赖生存下去,应该说老王是这样做的,但杨绛对待老王只能说是善良,有同情心,并不能说是相濡以沫,杨绛当时对待老王其实心底里还是有一层隔膜的,也许她自己也没发现,也许因为她是知识分子,我觉得这不是骨子里的原因,如果杨绛当时也和老王一样是车夫,那么就不会有这层隔膜了,还是一个身份高低的原因。
以上是我对《老王》这篇文章的一点点新的想法,也许有不正确的地方,大家积极指出,没什么好客气滴~~~
提问人的追问 2010-08-07 19:21
这也太多了嘛
我说300字的样子就可以了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8-07 19:24 读《老王》,已是初中的事了,老师说:初中、高中、大学都有这篇课文,不同的年龄读这篇文章会有不同的领悟,现在我就作为一名高中生,谈谈我读了这篇文章后的小小感悟。
老王,贫穷。他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为生,住在塌败的小屋里,没有什么亲人,有一只眼睛是“田螺眼”,另一只还有夜盲症。生病了,花钱不知吃了什么药,总不见好。老王,真是一个不幸者。
老王,贫穷。他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为生,住在塌败的小屋里,没有什么亲人,有一只眼睛是“田螺眼”,另一只还有夜盲症。生病了,花钱不知吃了什么药,总不见好。老王,真是一个不幸者。
老王,善良。老王送的冰比他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他没有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大概压根没有想到这点”,他送默存去医院却不肯收钱,他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在弥留之际,把好香油和大鸡蛋慷慨送给了杨绛。这样的人少有了......
每当读到老王给“我”送鸡蛋和香油这儿,我的心都为之震撼。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两只眼上都借着一层翳”,“简直像从棺材里倒出来的”“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岁月的年轮和病魔的缠绕让不幸者的不幸表面化,显得更加不幸,让“我”感到害怕,感到“不安”,感到“愧怍”。生活非常拮据且病重的老王,却能慷慨地送给别人好香油和大鸡蛋,这些应该是他自己没有吃过或是舍不得吃的,即使他现在生病了。老王真是一个好人。
其实杨绛当时是一个不幸的人,只是老王比她更加不幸,因此她觉得她当时给与老王的关心还不够,这也导致了她之后的愧怍,相濡以沫是指泉水干了,两条鱼吐沫互相润湿,两条鱼的意思就是双方要平等,第二就是要尽全力双方互相依赖生存下去,应该说老王是这样做的,但杨绛对待老王只能说是善良,有同情心,并不能说是相濡以沫,杨绛当时对待老王其实心底里还是有一层隔膜的,也许她自己也没发现,也许因为她是知识分子,我觉得这不是骨子里的原因,如果杨绛当时也和老王一样是车夫,那么就不会有这层隔膜了,还是一个身份高低的原因。